刘伦云(左二)到群众家了解情况◆演讲者:赵凤蓉(崇平镇)
他是个有着近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得重病说话已颇为费力时却依然关心社区的发展,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强忍病痛的折磨,坚持回到他曾经工作过、生活过的地方看一看、走一走。同事去看望他,他知道同事那几天较忙,担心误了同事工作,吃力地对同事说:该忙啥忙啥去,别误了工作!弥留之际,他让家人帮自己交上最后一笔党费,这才安心。他,就是崇平镇明珠社区共产党员刘伦云。
刘三叔住院了!2013年11月18日早晨,我接到刘伦云的女儿打来的电话。她说,她爸爸昨天深夜从社区值班室直接送到了医院。这一次,我知道,他是真的太累了。我有说不出的无奈与心痛。电话里,他女儿说此次病情较为严重,恐怕暂时无法值班守夜了。我听了后,眼睛突然湿润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得连连说:莫担心!莫担心!
12月3日,我到温江蓉台医院去看望他,看到他骤然之间煞白而消瘦的脸,我们在场每个人的心中都掠过一阵心酸。他依然那么亲切,我握着他枯瘦而稍显凉意的手,一股电流般的情感顿时温暖了我的全身。他此时说话已经颇为费力,但有气无力的话语里,却依然关心社区的发展,关心此次换届的后续工作。我含着泪频频点头,劝慰他安心养病!然而一切安慰的语言在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
12月7日,一位已无力自行行走的老人在儿女们的搀扶下来到明珠社区办公地点,这位老人就是刘三叔。他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强忍病痛的折磨,也要回到他曾经工作过、生活过,流过汗、流过血的地方看一看、走一走。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每棵树每棵草都镌刻着他那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
12月10日下午4点,我急匆匆地前去他家看望。他躺在床上,已陷入半昏迷状态。听到我的声音后,他睁开眼,用手示意我坐。我强忍泪水,紧紧拉住他的手,安慰他。他看我在那里坐得久了,他知道我那几天因换届工作较忙,吃力地吐了一句:该忙啥忙啥去,别误了工作!
12月12日早上7点,我接到了最不愿意接到的电话,他女儿哽咽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说他爸爸走了。瞬间,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急忙赶到刘三叔家,他的儿女向我描述他们的爸爸弥留之际的情景:他要点烟,他要泡茶,他要笔,他要纸,他在本子上不停地画着、写着。他完全进入平时的工作状态。我知道,一个人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已经形成条件反射深入骨髓。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叙述,油然而生的敬意与愧疚、遗憾交织在一起!
12月13日,镇党委书记舒文星、党委副书记常敏同志代表党委政府前往悼念刘伦云同志并看望家属。他的女儿将其父弥留之际所画的本子拿给我们看,我越看双眼越模糊,本子上歪歪扭扭的是刘伦云同志用尽最后的力气所写的两个字:党费!
12月16日早上,明珠社区党支部组织委员接待了两位特殊的来访者。她们就是刘三叔的女儿和儿媳妇,她们是来完成父亲的遗愿的,替父亲交了300元的党费。望着这沉甸甸的三百块钱,在场的人都唏嘘不已。
刘伦云同志是个有着近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先后担任生产队长,大队农机站长,副大队长,大队长,村支部书记。近两年,他又被请回来帮忙做产改,并为社区办公室值班守夜,直到不能坚持。在明珠社区工作期
间,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大家都喜欢称他为刘三叔。他把青春和汗水都抛洒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他把热血和激情都给了他的父老乡亲!
刘三叔走了,但他的举止、他的音容笑貌,特别是他那热情宏亮的话语始终激励和感染着我们。“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三十年前,读到臧克家这首诗时,我不解其中之味。而今,刘三叔的最后情怀,我相信,不仅仅是感染着我,同时也能净化许许多多的人!
(市直机关工委供稿)
新闻推荐
总体目标在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中,崇州市将通过基础体系、应用体系和保障体系“三大体系”推进智慧崇州建设。崇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将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产业、“两化融...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