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竹书”
典雅圆拱门
小景观
雨后小村更清新村口,荷花满塘。绕过荷塘,入眼的是“半亩塘文化院坝”。院坝里迎门一个仿古照壁,照壁后面有一口百年老井。院坝设有藏书室、读书室、创作室、广播室。创作室里的架子上摆放着书法作品。“一到周末,村上的孩子们都要来学习,有的读书有的学书画。平时孩子们上学去了,大人们也来学习。”管理员说。
这里就是崇州市城乡统筹示范点之一——余花龙门子。余花龙门子居民区有128户居民,2012年,余花龙门子开始改建,经过三期建设,这里“比公园还美”。
A
旧貌换新颜
2012年开始的改造,让余花龙门子旧貌换新颜。
余花龙门子地处桤泉镇群安村9、10、11组,居住相对集中,周边环境和生态建设初见成效。2012年,崇州市决定对余花龙门子进行整体打造,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式。
“以前这里乱糟糟的,路是烂泥路,住房也很破旧。”群安村支部书记余江涛介绍,整体打造包括道路、停车场、活动场所、鱼塘、健身广场、文化院坝等内容。“改建的原则是不大拆大建,不毁林毁地。在规划上,我们请专家对每家每户、每个角落都精心设计,突出‘穿斗梁房、四合庭院、青瓦白墙的古香古色的川西林盘风貌\’。”
穿行在余花龙门子,觉得这个林盘景观比余江涛介绍的还有味道。院墙上是滴水瓦檐的院帽,大门上是古朴的各式瓦顶龙门子。院落错落相连,又被曲折通道相隔。通道是水泥石板路,石板铺成各式图案,中间有鹅卵石点缀。通道左右的院墙上有反映川西风情的图案。路边墙下高竹成林矮竹成丛,说景色如画一点也不夸张。
略略宽敞的地方修着各式小景,其中有个两三米高的“竹书”引人注目,“竹书”上写着余花龙门子“余”姓的传统生活习惯。村民介绍,当地村民九成以上姓余,据说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B
脱贫奔小康
余江涛介绍,以前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土地,“当时收入非常低呀,2009年、2010年还是贫困村呢。现在就好比是鲤鱼跃龙门,一跃天地宽了。”
因为余花龙门子周围环境好,有水有林,空气清新,这里自然就很受游客的喜欢。用余江涛的话讲,“空气也能卖成钱。”
百年万春老卤落户余花龙门子,租了5家人的房子来经营,全年生意都不错,旺季时需要预订,否则就得“排队”。余花龙门子里目前有余家菜、红提农庄、河畔人家等特色餐饮店,还有林盘茶房、林盘超市等。不用说业主一年能赚多少钱,单是务工人员一年收入就过万元。
数千亩的荷塘、数千亩的红提需要劳动力,在这里打工的多是“50、60”人员,一年工作几个月时间,收入好几千元;年轻人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就近在场镇的农产品加工园务工。据村上统计,目前余花龙门子的住户人均年收入接近13000元。
C
新村新精神
8月26日,初秋的绵绵细雨下了一整天。记者在余花龙门子看到,清洁人员拿着抹布正在擦拭路边的果皮箱。转个弯,一个老年人和一个年轻人也端来水盆帮着清洗果皮箱。“这几天老是下雨,清洁人员搞不赢,我们来帮忙。”记者打听后才知道,这两人是村上的干部,义务来帮忙的。
谈到精神文明建设,余江涛认为,林盘整治改造后,村民的精神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整治后,村里干净美丽。村民赚的钱多了,家里也修得漂亮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闷气少,说话自然和气起来。”余江涛说。
一位村民高兴地说:“别人来我们这里旅游,说明我们这里好,我们很自豪。因此我们要把家园建设得更好、维护得更好,不能给别人留下坏的印象。”
◆本版采写张世海
新闻推荐
本刊讯市委副书记、市长高翔8月25日指导羊马镇福田村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他要求巩固好专题组织生活会的成果,解决好突出问题,形成团结和谐氛围,推动福田村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会上,福...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