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成都迎来了一次小范围的降温天气。汽车在弯弯曲曲的乡村道路行驶了近两个小时,几经颠簸,记者终于来到了地处偏僻丘陵地区的大邑县悦来镇民集村卫生站。
卫生站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乡村医生彭碧芳将自家的三间房屋用作了诊断室、检查室和药房。面积仅100平方米的小小卫生站内,已有多名村民候诊。“突如其来的降温让不少村民患了感冒。”彭碧芳穿着白大褂,诊病、取药一肩挑,一会儿认真地为病人进行诊断,一会儿记录档案,一会儿拿药。他告诉记者,遇到病人多时,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刚想歇口气,突然接到电话说要出诊,背起药箱就要出发。
“赤脚医生”
守护村民健康42年
1969年,23岁的彭碧芳是一名 “赤脚医生”,“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没有固定的诊断场所,我每天背着药箱走村串户,谁家大娘头晕了,谁家孩子咳嗽了,都是随喊随医。” 彭碧芳说,从那时起,他慢慢习惯了这种走村串户、四处奔波的生活,当看到病人康复后的幸福笑容,他就会获得些许安慰。后来,村里将学校的一间教室作为他的诊断室。一张桌子、一纸箱药品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说起当年的艰辛,彭碧芳欷歔不已,但他却坚持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担负起守护全村人健康的重任,一担就是几十年。
2005年,村里建起了标准化卫生站,彭碧芳理所当然地成了站长兼医生,全面负责村里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化卫生站建立后,每年经过考核,可以领取1200元的公共卫生经费补贴。”彭碧芳坦言,条件改善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现在的工作不仅仅是接诊,还涉及村民的健康教育、卫生防疫、血吸虫病防治、查螺灭螺、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等各种杂事,比原来更忙了。
从“赤脚医生”到标准化的卫生站,42年漫漫乡村行医之路,把岁月的沧桑、人世的浮沉都刻上了彭碧芳略显浮肿的面庞。
半夜接诊
他习以为常从不抱怨
卫生站通常只能解决村民的一些小病小痛,但彭碧芳总是尽心尽力,每次接诊都用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久而久之,他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当天,一位罗姓15岁女学生到卫生站复诊。她告诉记者,前一天晚上,她从学校回家后就拉肚子并伴有发烧,由于路远地偏,又是晚上,到镇卫生院很不方便。半夜12点她和家人来到卫生站,叫醒了已经睡觉的彭老师。彭碧芳接诊后,仔细询问了病情,又测量了她的体温,决定用“酒精降温法”——用酒精擦拭患者的手心、脚心和腋窝,并开了药。“吃了彭老师开的药,昨天回去烧就退了许多,现在已经好多了。”看得出,女孩对彭大夫的“酒精疗法”相当满意。
“彭大夫为人非常好,只要是村里人有事,哪怕再晚他都会亲自上门诊断。”在卫生站院里闲坐的李大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几年前的一个雨夜,一阵紧促的敲门声把彭碧芳惊醒,4队的杜福琼得了急病。彭碧芳背起药箱,坐上病患家属的自行车一头扎进了雨中。到患者家时,彭碧芳已冻得牙齿打战,而他却热茶都顾不上喝一口。当时患者嘴上长的血泡堵住了整个嘴,严重影响了呼吸,只用了几分钟,彭碧芳就将她的血泡抽干。病人一下缓了过来。待病人吃下药休息已是半夜十分,雨仍在下,大多数人已在熟睡,彭碧芳揉着通红的双眼回到卫生站,只睡了几个小时就像往常一样继续接诊。
“卫生站条件有限,有很多病症我没办法处理,只能建议患者尽快到大医院诊治。”对于出诊,他习以为常,坚持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对此从没有抱怨。唯一让他觉得有些遗憾的是,孩子小的时候,他没空辅导孩子的作业……
记者手记
在悦来镇民集村,一说起彭碧芳,村民们都称赞有加,连小孩都知道他。两岁的小女孩李鑫语因后背过敏发痒,当天独自到卫生站请彭碧芳为她医治,彭碧芳的和蔼可亲让小女孩天真的眼里消除了对白大褂的恐惧。彭碧芳让记者看到了医者悬壶济世的仁爱与悲悯。乡村生活,寂寞而平淡,彭碧芳没有高薪厚酬,没有惊人的医术,没有可供炫耀的传奇经历。在42年的乡村行医生涯中,他默默地诊病、抓药、救人,用自己的严谨和亲切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拥护,工作虽清苦,彭碧芳却乐此不疲。他信奉这样的人生信条:“我是乡村医生,虽在最基层,可我的职责是神圣的,我要为患者解除痛苦,送去温暖,送去快乐。”
本报记者 李自强 文/图
新闻推荐
黄新初在蒲江大邑检查指导防汛抗洪工作时强调 高度负责 着眼于“防” 全力抓好防汛抗洪工作
本报讯(记者张魁勇摄影王熙维)昨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前往蒲江县、大邑县,检查指导防汛抗洪工作。他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按照近期相...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