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初,我26岁,是在四川省医院进修的一个小医生。那年我已“扯发票”(结婚证),正为如何“点大腊”(婚礼)焦头烂额。那时,除了自来水其他东西几乎全凭票证供应。而我的工资,仅37元挂零。文/郑光露
家具
为凑齐“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
两家人拼了老命了
那时男女结婚时的理想境界是“三转一响”外加“三十六只脚”。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算“三转”,收音机算“一响”。另得有木床、大衣柜、写字桌、饭桌、连二柜,各四只脚,五样就二十只脚,加上四张椅子十六只脚,恰好三十六脚。
我对未来的妻子(那时通称“爱人”)说:“上海表每块约120元。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每辆都约160元,连成都产的‘新蓉\’牌自行车也要120多元。蜜蜂牌或蝴蝶牌缝纫机,红灯或凯歌牌收音机,每样至少也要150元至200元……我们当兔儿工(徒工)每月才17元,如今都才转正两三年,寅吃卯粮腰无半文,何况都还要凭票证才买得到……”
爱人苦着脸,委屈地说:“你已经有辆旧自行车了,还有个红岩牌半导体小收音机,算一转一响了……我看缝纫机就不要啰。我爸给我买的那块‘宝石花\’牌手表,一直你在戴,我结婚时总应该也有块嘛。你去‘寄卖行\’买只旧手表,我们就两转一响了。”我说:“不止两转一响,我那辆杂牌破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周身都在响。”
那时文化宫斜对面有家当时成都最大的“提督街寄卖行”。那年头狠批旧社会的万恶当铺,但换汤不换药的无数家“寄卖行”仍是当年成都的重要商店。“寄卖行”里最多的是一排排羊皮褂、老棉袄,多半是老前辈们驾鹤仙逝后所留,听说从火葬场、殡仪馆渠道来的也不少……
我囊中羞涩,只好花35元买了只“梅花牌”短三针表。所谓短三针,是秒针如极小蚂蚁,和时针、分针分开,独在另一小轴心转。但这块说来好听的外国“梅花牌”表已享高寿,有次我正为一个病人数脉搏,表上小蚂蚁不知何时已不安分地蹦到分针处卡起,引得教我的曹主治医生也奇怪地盯着那罢工破手表发呆。
“三转一响”算敷衍过关,火烧眉毛的是解决“三十六只脚”。所幸我的岳父是商业局的芝麻小干部。他费了很大力气,终于在大邑县供销社开了个后门,可以买到平价木料“支农木”。
我请了两天假,和岳父大人搭上一辆去大邑县的“永向前”蹦蹦车。这种车实际上是速度极慢、无倒挡的柴油三轮车,声如巨雷。据说这是绵阳“红联社”一位吴师傅创新设计,是四川“文化大革命”伟大成果之一,故取名“永向前”。当时各县汽车少得可怜,“永向前”在当时已属尖端高科技,连饱受日晒雨淋、烟熏噪声之苦的驾驶员,也远比现在开出租车的的哥吃香得多。
“永向前”一路凯歌奏鸣跳蹦挺进,80里路程从凌晨直开到晚上9时,我和岳父大人骨头几乎被抖散架,下车时几近失聪。第二天千辛万苦在县上以每根十元的价格,买了十多根两米长的“支农木”,再费尽唇舌联系大邑县木器社的木匠……一月后,乡村老古板样式的家具完工。岳父害怕“永向前”把“三十六只脚”蹦得筋断骨折,只好多花钱联系马拉板板车拖回成都。
婚房
17平方米的小屋要做新房,
只好请弟弟暂寄住他处
1976年,成都市区人居面积为4.67平方米,许多人结婚没房子,只好在父母房间里搭个床,中间用大橱隔开或用布帘子挡住……这时我和母亲、弟弟共住曹家巷。老套四的房子仅80多平方,住了4家共20多人。污七八糟4个多平方的小厨房里,摆了4家人的蜂窝煤灶,做饭时各家前仆后继如冲锋陷阵。我们17平方米的小屋要做新房,只好请弟弟暂寄住他处。
那时寻常百姓家绝无电冰箱、电视机、空调之说,连风扇也罕见。初中同学王胖是东郊某厂工人,他“找”了个啥机器上的废旧小发动机做了个小风扇:网罩用粗铅丝焊成,钉个一尺见方的小木箱做成装发动机的座子。发动机是工业专用,转速极快,故王老兄精心研制的风扇迅若闪电,扇叶子时时擦打网罩,发出“苦啊苦啊”地怪叫,真让人害怕飞脱了砍脑壳!
因曹家巷屋子太窄,在大邑县做的连二柜实在放不下,我就用这4条腿和王老兄的高科技风扇作了交换。不过换的时候我也捏了把汗:两年前成都青白江一个工厂的电工,因自制了一张电热毯被判刑劳改好几年……
酒席
李老伯提前两天就单枪匹马披挂上阵,蒸、煮、炸、炒、拌……把个干瘦的老头子忙得几乎晕倒
当时结婚,一般都只能在家自办。我们去买、去换、去要……弄来些买木耳、黄花、花生、花椒、豆粉之类的票证。又多亏岳父大人去乡下奔波,居然得意洋洋背回20多斤猪肉和一副猪下水,还有10多斤邛崃烧酒。又用求来的票证买了些瓜子和每斤1元2角的成都“新上海食品厂”出的硬水果糖,几条2角7分钱一包的“红芙蓉”纸烟……总算准备就绪。
我有个中学好友叫万品,他的老丈人李老伯挺身而出,愿身兼红案、白案、掌勺大师傅于一身。我们掰起指头算了算要弄6桌:单位同事、老同学外搭亲戚4桌,邻居2桌。我的新房已挤得密不透风,哪怕只摆一桌,连床沿也将供来客尊臀暂作板凳……决定只好在黑沉沉的楼梯口和邻居家里分设盛宴了。
众高邻很有人情味,纷纷拿出自己的蜂窝煤灶让我们家暂用。可怜李老伯并非专业厨师,他提前两天就单枪匹马披挂上阵,蒸、煮、炸、炒、拌……把个干瘦的老头子忙得几乎晕倒。
婚服
那年头结婚,有民谣称:“要想成夫妻,得有毛哔叽;要想夫妻长,快扯的确良。”
佳期已到,来宾纷至,大都是单位同事,他们送的“份子”一般每人5元,有四五个好友每人送了15元。我一一登记在册,以备今后“还礼”。那年头结婚时穿的衣服,有民谣称:“要想成夫妻,得有毛哔叽;要想夫妻长,快扯的确良。”婚礼这天,作为新郎倌的我穿着当年很显“豪华”的灰色毛哔叽中山装,这花了我100多元还有10多张工资券(一种绝对令后人莫名其妙的票证)。新娘则内套白色“的确良”衬衣,外穿红色罩衫。我们在建设路照相馆拍的黑白大头合影,瓜兮兮地钉在墙壁上。
开饭
李老伯在慢幽幽的蜂窝煤炉子上痛苦操作,急得老花眼镜一次次从汗溜溜的鼻尖上滑脱
亲朋好友陆续到齐,围坐在几间屋子的桌子边。李老伯的杰作总算在手忙脚乱中端了上来……这时发生了很煞风景的一幕:楼梯口众高邻中有一位痨肠寡肚的张大爷,对被免费请来吃油大的婚宴惊喜得不知所措,一激动把装满邛崃烧酒的瓶子,哗啦一声失手打得粉碎,惹来一片惊叫声:“哦豁!可惜!”又有人拱翻了桌子,油汪汪的菜盘子悉数滚地……
李老伯只好鼓起余勇,气喘吁吁又在蜂窝煤炉子上补炒了几盘菜。结果是上来一盘来客们就风卷残云地消灭一盘,一盘不剩。婚礼进行曲高潮开始:狼吞虎咽声,酒杯碰撞声,抱怨世道艰难声……震耳欲聋。
终于来客四散。我和爱人洗碗、扫地,收拾残局,忙得头脑昏昏……房里清静了,她委屈欲泪。我勉强说:“婚礼办得好热闹,好多人还不如我们呢!”三天后,暂寄人篱下的母亲、弟弟搬了回来。我和爱人只好移居到她所在建筑工地油毛毡工棚一角,开始过起了艰难生活。
如今我把我的青春历史多次讲给年轻朋友听,他们大都摇头说:“在家头办婚礼———你咋个那么瓜呢?你没太多的钱进大酒楼,到红砂村农家乐去就节约嘛!”
这时我真傻瓜了,只能呆呆地盯着他们哑口无言。
征 / 稿 / 启 / 事
即日起,大周末新开版面“成都故事”,“让普通人的故事被完整而勇敢地叙述出来”是这个版面最根本的目的,讲述无论成都人还是外地人发生在成都的故事。现面向社会征集各类故事线索及完整的文章,来稿请寄chengdu101@qq.com
新闻推荐
特邀监察员张虎的“工作清单” 参加监督检查,现场发问副县长廉政问题 写报告提建议,反映招投标中遇到的现象
成都商报记者谢佳君摄影记者张士博前/言2014年5月,市监察局向50名特邀监察员发出聘书,开始他们为期3年的任期。特邀监察员来自成都各行各业,不领政府额外薪水,用业余时间参加纪检监察机关组织的监督...
大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