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我20年来刊登的稿件,上百万字吧。”何俊天指着书桌上一尺多厚的新闻报道剪报说,这里面有超过一千封信几十万字寄往《成都日报》。1995年何俊天成为《大邑报》的记者,作为《成都日报》的通讯员他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新闻稿, 20年的新闻工作中,他用文字记录下大邑县各个地方的发展和变迁,再通过《成都日报》将这些信息传递出来。何俊天整理着过去采访时拍摄的照片和新闻稿说:“这些资料见证了大邑的发展也见证着我的成长,而《成都日报》是我最好的见证人。”
因为《成都日报》的报道
大坪村有了新面貌
“因为自己采写的新闻报道,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了作为通讯员的责任感。”何俊天是土生土长的大邑人,新闻工作让他对全县各个地方情况非常熟悉。当时雾山乡大坪村是当地的贫困村,当地人的勤劳朴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采访中何俊天了解到当地百姓辛辛苦苦种植的李子丰收,却因为信息闭塞出现了滞销,“大片大片的李果卖不出去,只能看着掉到地上,老百姓很痛苦我也很揪心。”何俊天决定帮助他们。当时大坪村还不通汽车,他就爬山涉水,前去了解情况,采写稿件寄给了《成都日报》。很快这则消息就刊登了出来。何俊天再次询问情况时,大坪村主任说,因为这则报道大批商贩前来采购,李子滞销的问题解决了。“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不久之后,《成都日报》也派记者到大坪村,和何俊天一道进行了深入了解,做了后续报道,李子滞销不再成为当地人的困扰。何俊天说,这次报道的成功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媒体的力量,和作为一名通讯员的责任感。
《成都日报》连续多年对大坪村石林、李花、李果及其乡村旅游的报道,给村民极大的鼓励,他们说:“党报的支持,让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大坪村也开始发掘地方生态文化资源,开启了新的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如今的大坪村成为川西坝上有名的乡村旅游村,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前往游石林、赏李花、摘李果,有时游客多得都堵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呈现了新面貌。
西岭山歌唱响全国
源于他的一次采访
优美朴实的唱腔,原汁原味的地方旋律让西岭山歌享誉全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大邑的一张名片,西岭山歌的唱响之路开始于何俊天的一次采访。一次采访中,何俊天来到当地的老年协会,听到里面传出了一阵优美的歌声,原来一群大爷大妈正在唱山歌,这引起了何俊天的注意,“我们这里还有如此动听的歌声,这样的曲调还第一次听见。”当时在成都范围内大家对本土山歌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何俊天认为应该将当地文化的原创性传递出去,这不仅能展现大邑独特的文化也是丰富成都地区文化多元性的契机,于是他采写了《拯救西岭山歌 大爷太婆高声吼》的新闻稿寄给了成都日报。随后《成都日报》也对西岭山歌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和挖掘,就这样西岭山歌第一次唱出了大邑县,“我看到《成都日报》的报道我都感觉到非常意外。”何俊天回忆起了当时的情景,一个个小小的唱山歌活动,《成都日报》竟然大版面图文报道。何俊天拿着当天的报纸给唱山歌的大爷大妈看,他们都非常激动:“党报关注了我们,一下子我们感觉更有劲了,西岭山歌我们一定要继续唱下去。”
随后,何俊天又采写了《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邑县成立西岭山歌协会开展山歌拯救大行动》、《山歌没有休止符》等稿件,《成都日报》持续关注,大版面作了图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他各级媒体也争相报道。吉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当起了西岭山歌的粉丝,还慕名前来考察学习。就这样西岭山歌唱响了全国。
20年发了上百万字稿件
源于事业追求的热爱
“不知不觉我已经在这个行业做了20年,发了上百万字的新闻稿件。”何俊天回忆起做通讯员的日子,从1995年向《成都日报》寄出第一篇稿件,到现在已经给《成都日报》寄出了几十万文字上千稿件,何俊天说这是源于事业追求的热爱。“因为交通不便和通讯滞后,最初的新闻稿都是通过手写书信的方式投稿,最快也要两天才能寄到《成都日报》。后来有传真方便些了,现在有了电子邮件就更方便了。”何俊天非常怀念当初采访时候的经历,一辆自行车、一个笔记本、一台相机是标配,爬山涉水更是常事。虽然辛苦但是在采访的过程中感受到大邑县老百姓的质朴和勤劳,这一切都很值得。“做通讯员期间,跟随《成都日报》的记者学到了很多采访和写作的知识,对我的帮助很大。”何俊天说,《成都日报》见证了我的成长。
本报记者 赵航 邓超辉 文/图
新闻推荐
全国助残日我市组织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关注孤残儿童 让爱洒满人间
5月15日,是第26次全国助残日。在这个属于残疾人的节日里,让我们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近年来,成都市不断推进残疾人事业制度创新,全面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残疾人扶贫解困和兜底补短、...
大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