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司婉靖
印度哈拉巴文化遗址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出土的5000年前的泥板书
乌尔王陵出土的精美器物
与成都高山遗址同期的世界其他早期文明是个什么样子呢?
□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前后,苏美尔地区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也就是“城邦”
□古埃及地区:距今约6000年前埃及地区开始金石并用,埃及也在这时完成了真正的统一
□印度河流域:目前已发现大小城镇遗址200余处,占地130万平方公里,呈巨大三角形状
A 两河流域 城邦国家存在1500余年
两河流域,是亚洲西南部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地域,希腊人把这片土地叫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晓群介绍,这里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国家、最早的农业灌溉体系都出现在这里。
政治:从城邦林立到统一王朝
在谈到高山文明同一时期其他地区的文明时,吴晓群说:“大约在公元前4300-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出现了以神庙为中心的城镇。公元前3000年前后,苏美尔地区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也被叫做城邦。”
也就是说,当古蜀先民在什邡桂园桥遗址上以聚落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两河流域已经出现了国家。
《理解早期文明》一书中,作者加拿大学者布鲁斯·G·崔格尔提到,从公元前3500-3200年的乌鲁克时代到古巴比伦王朝统一之前,城邦国家系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存在了长达1500年。
王权:继承者需获城市庇护神认可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献华介绍说:“在距今4200年到距今4600年期间,两河流域的城市可以按规模从大到小分为四个层级。说明当时的社会复杂度很高。”
吴晓群介绍,这些城邦内生活的居民属于四个阶层:奴隶主贵族、在公社中拥有土地的公社成员、丧失土地和公民身份的依附民,也被称为古鲁什和奴隶。贵族则有两种:氏族贵族和世俗新贵族,前者的代表是神庙高级祭司,后者的代表则是国王。
王献华说,上世纪30年代,由英国著名考古学家列奥纳德·伍利率领的一支考古队在古城乌尔进行考古发掘。他们对古城中一批属于距今4500-4600年的660座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这批墓葬里,有的很简陋,随葬的物品也不多。但其中有16座墓葬显示出了非凡的气度,每一座王陵都有个拱形的或圆穹形的石砌墓室,出土的文物中,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刻有“国王墨斯卡兰都”“乌尔国王阿卡兰都”“王后蒲阿比”字样的印章,还出土了大量的金器。
《理解早期文明》中,作者还提到,在阿卡德王国以前的城邦时代,王权惯常从君主传递给他的儿子,但继承需要通过占卜,得到城市庇护神的认可。
经济:出现了城邦间的区域性组织
当时的苏美尔人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在城市内部,也出现了功能分区:居住区、手工业区、市场、祭祀区等等。手工业区域内,有人冶金,有人纺织。考古学者们认为,甚至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以贸易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纺织工场。渔猎也不是简单的采集行为,也是出现了专门的渔牧业。
商人间的贸易往来也使得他们建立了复杂的商业关系,比如他们建立起了信用和债务的关系。
吴晓群介绍,城邦间的战争可能是为了争夺土地、财富,也有可能是为了争夺奴隶和霸权,有点类似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行为。
教育:学校事务由书吏受训掌管
早在公元前34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会意符号。一 开始,它们主要被刻划在泥板上,也被叫做泥板书。在苏美尔时代的晚期,平原上的书吏们记录了大量的故事、史诗、神话、圣歌、格言、论辩等等,也留下了不少王室铭文,比如布告、军事行为记录、民事行为记录等等。
学者们认为,此时的记录首先与神庙相关,乌鲁克时期,有标准词汇表,这表明记录的保存者已经受到了正规的训练。布鲁斯·G·崔格尔在书中提到,早在公元前2500年,有被称为“泥板之殿”的学校,出现在毗邻宫殿和神庙的地方,学校的事务由书吏受训掌管,这些学校也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化保存和发扬光大的主要中心。
B 古埃及 确立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
在非洲北部,被利比亚沙漠、阿拉伯沙漠、努比亚沙漠和大瀑布环绕的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地表平坦,古代的埃及人就生活在这里。尼罗河水定期泛滥,在河谷地带形成一层厚厚的冲积地层。古埃及人就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生活。
社会:法老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吴晓群说,距今约6000年前,埃及地区开始金石并用。王献华介绍,大致在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约处于早王国时代和古王国时代交界的时期。古埃及早王国时期约为公元前3100-公元前2686年。
这个时期差不多就是高山遗址的相同时期。进入古王国时代以后,埃及也在这时完成了真正的统一。吴晓群说:“在古王国时期,埃及逐渐确立了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君主被称为“法老”,被视作神之子或神的化身,古王国时代,法老的权力达到了极限。
与中国古代一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法老被认为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因此各种土地的使用者都必须将收获物的一部分上缴法老。而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被神化了,他的话几乎就是法律。新的法老常常通过主持前任法老的葬礼,来宣告王位继承的合法性。
经济:修建水渠以发展灌溉农业
宝墩时期古蜀先民正在成都平原上的河流沼泽寻找生存上的平衡的时候,古埃及人思考的是,如何能更好的让尼罗河水为我所用。吴晓群说,当时古埃及人面临的情形是这样的:一方面,南部尼罗河谷常年无雨,农业需要的水、人民生活需要的水全部来自尼罗河,有的地方地势较高,如果不修水渠,河水灌溉不到;另一方面,尼罗河每年的泛滥,留下大量积水需要排除,否则也无法进行耕种。
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所以古代埃及人会在每年秋天洪水退却以后,种植一季谷物,大麦和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他们还种植大豆、鹰嘴豆,也种植亚麻,用作纺织原料。和宝墩人类似的是,古埃及人也饲养动物,比如牛、羊、猪、驴等。每年收获后,古埃及人会把这些家畜放养到农田里,一方面让这些家畜取食作物残梗和农田里生长的草,另一方面,它们的粪便可以补充土壤的肥力。
教育:出现了依附宫廷的官方学校
公元前2600年前后,埃及已经有了象形文字。
埃及的古文明,最有名的莫过于法老们在生前就开始为自己修建地下世界的“永恒之宫”——金字塔。
法老不仅是王权的最高拥有者,同时也是最大的祭司。
埃及所有对神祇和逝者的祭仪都是以法老的名义进行的。在整个古代埃及史中,公用建筑和神庙浮雕中描绘了大量的法老:击败敌人,接受神祇的赐福、主持献祭为主的祭仪等等。
和两河流域相似的是,这一时期,埃及也有了成熟的文字体系,因此对于学者们来说,有了更多更直观的资料去重构当时的社会,而不是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一点点推测当时的情形。
在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出现了依附于宫廷的官方学校,也是唯一训练书吏和官员的学校。高官子弟和法老的儿子在这里一同接受教育。
C 印度河流域
文明昌盛期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
在印度的印度-恒河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吴晓群说,印度文明的几个最有影响的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规模:发现城镇遗址200余处
考古学者们在印度河流域持续数十年的考古发现,整个印度河流域目前已发现大小城镇遗址200余处,其范围西起伊朗边境,东近德里,北及喜马拉雅山麓,南临阿拉伯海,估计占地约130万平方公里,呈巨大的三角形状。
吴晓群说,“哈拉巴文化足可称为古代世界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这一文化以南部的摩享佐·达罗((Mohenjo-daro)和北部的哈拉巴(Harappan)为中心,习惯上称为哈拉巴文化。也称‘印度河文明\’。”
根据考古学断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750年期间,可以肯定的是,其文明昌盛期已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与同期的埃及、两河流域水平相当。
经济:和中国都有贸易关系
当时,哈拉巴文化的创建者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大麦小麦,但是此外,他们也常常食用椰枣和其他果品。除了种植,他们还驯养了牛、羊等动物和家禽。”
大约在这个时期,创建宝墩文化的古蜀先民主要种植的是水稻、粟米和黍,驯养的家畜则是猪、狗。
“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虽然有许多石器,但也发现了大量铜器。人们还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加工的技术,从出土的各种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以想象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遗址中染缸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已高度发达。在大量古迹遗存的发掘中,都充分证明其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都有贸易。”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茜
高山古城临河而居
近日,成都大邑县境内的高山古城遗址把大家的目光都牵扯住了,那个位于农田中的挖掘现场从去年开始考古发掘以来,就一直被附近的、临近城镇的城镇居民组团围观。高山古城遗址工地发掘现场的负责人、考古学家刘祥宇介绍,这个面积为34.4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是目前成都平原最早的古城遗址,距今约4600年左右。
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接连几天的下雨使得水井的水位上涨,但在刘祥宇的提示下,依然能见到边缘有当时的先民取水时踩踏留下的痕迹。刘祥宇还介绍,灰坑里清理出来的有生活垃圾,也有堆满了动物骸骨和陶器的宴飨坑。而这一切,都指向这处位于古城中心的墓地的不远处,就可能是当时的生活区。
高山古城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现在残存的一段东城墙上种植了庄稼,古城墙外略低一些的地方,是绿油油的农田。刘祥宇说,他们之前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紧挨着东城墙的那一片地势低矮的农田,在距今4600年前是一条大河,河面宽度约200米。
在高山古城城中心发掘的这片土地表明,当时墓地并非专门规划的区域,墓穴的大小基本和墓主人的身形一致,墓穴中也没有专门的葬具比如棺椁等,除了少量的墓葬中出土有项链、玉坠、象牙镯子以外,并没有专门的随葬品,这使得考古人员无从推测墓主人的身份与所属阶层。
江章华说,他们推测这一时期,社会的分层情况还不明显,对于财富的占有观念也并不强烈。
新闻推荐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马士弘(左)和弟弟马识途各获一枚。(翻拍照片)2014年,103岁的马士弘出版口述回忆录《百岁追忆》,与弟弟马识途的回忆录《百岁拾忆》一起由三联出版社出版。当时,百岁兄...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