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18点,上百斤才从地里采摘下来的黄瓜,被金堂县向前村农户肖方俊运到唐发合作社收购点卖出;第二天6点,这批黄瓜摆上了益民菜市小关庙店;9点,4根新鲜水嫩的黄瓜躺在了张阿姨的篮子里。“一斤才2元,比普通菜市场要便宜5毛钱!”张阿姨乐呵呵地说,她住在红星路一段,来这儿买菜,“图”的就是这里的菜更便宜。
不仅能方便地买菜,而且能买到更便宜的菜——在成都,老百姓“菜篮子”里的“内容”愈加丰富,价格也愈加实惠。
小小“菜篮子”,连着广大民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推出了以“菜园子”保源头供应、以“菜摊子”保终端销售的“组合拳”,全市“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供应和流通实现了“一条龙”,“菜篮子”自给能力达90%以上。
今年,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问需于民”,成都市再为益民菜市建设“加码”。益民菜市基本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货架”的点对点销售,售价比传统菜市便宜10%以上。去年,成都市用5%的价格调节基金补贴益民菜市,共投入金额5000万元;从今年起,将按照实际征收价格调节基金的10%来补贴益民菜市,补贴金额大幅提高。
对于广大市民来说,“菜篮子”政府投入正越来越多,老百姓的“菜篮子”就会更加的实惠,而其中的“民生账本”也将越来越厚。
一笔经济账
“菜篮子”里的真金白银
自从益民菜市小关庙店开张后,张阿姨就多了一个买菜的好去处。“这里的菜就是要比其他菜市场的便宜些,所以我情愿来这里买菜。”她说,“家户人家,省一点是一点!”
老百姓“菜篮子”更省钱的背后,是党委的倾情关怀、政府的大手笔投入。
民以食为天。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全市总人口超过1400万,仅就蔬菜而言,按每人每天1斤蔬菜来计算,这个庞大的人群平均每天要“吃”掉700吨蔬菜,一年则要252万吨蔬菜。成都不仅实现了蔬菜自供,且自给能力达到95%以上。
高供应源于高产出。全市建立起34.6万亩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以及90.4万亩水旱和旱地轮作蔬菜种植基地。通过轮种、复种,到2012年底,蔬菜种植面积达240.12万亩,蔬菜总产量达530.98万吨,有足量且品种丰富的蔬菜供市民选择,除满足本市需求外,每年还有100余万吨鲜菜销往市外。
这个不得了的数据,折射着一座城市对群众“衣食住行”诉求的民生关怀。
成都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菜篮子”工程年年被写进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民生目标,财政拨出专款用于民生改善。
市上还拿出专款支持“菜园子”建设,仅2012年,市财政就安排1350万元支持蔬菜生产能力建设,安排30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补贴。此外,将中央、省、市下达的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等项目与菜地建设相结合,捆绑各级项目资金用于“菜篮子”工程发展。
同时,广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点,为“菜篮子”商品生产提供科技服务;确保质量安全,27大类食品实行生产环节和流通市场“双准入”;去年为农业生产投保户提供高达24亿元的风险保障额,增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手笔的投入下,成都的蔬菜、水果、猪肉、禽蛋、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均实现了自给自足。
装在“菜篮子”里的,不仅是老百姓的每日必需品,更是一分分民生诉求。今年,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市委推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更大力度、更广深度关注民生、倾听民声。
在问需于民后,市委明确,要进一步提升“菜篮子”工程质量。8月,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大幅增加对益民菜市的补贴,将价格调节基金对益民菜市建设、改造、平抑物价的补贴由5%涨至10%,让老百姓吃上更多质优价廉的放心菜。
成都用真金白银,换来老百姓装进“菜篮子”里的商品品种更多、质量更优、价格更实惠。
一本民生账
益民菜市两端的民惠
张阿姨爱去的益民菜市到底有多“益民”?数据是最好的说明:与传统菜市场相比,全市益民菜市所售本地菜和外地菜同品质售价要分别低15%和10%以上。省下的钱还在自己的腰包里,拎着黄瓜的张阿姨自然乐呵,一个劲夸“菜篮子”工程好。
种黄瓜的农户肖方俊也乐呵了,这两年来,他是认准了到唐发合作社卖蔬菜,原因在于,和别的合作社相比,“唐发的收购价会高一些。”比如黄瓜,别人的收购价是1.4元/斤,而唐发的收购价就是1.5元/斤,这一批菜,老肖就可以多挣上百元。
收购价更高,售出价却更低。菜市场的两端——农户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实惠,那么,利从哪里来?“蔬菜直接进入市场,实现直供直销,中间物流环节减少了,成本自然就降低了!”成都商物投集团有关负责人一语道出“真经”。
益民菜市是成都市在“菜篮子”民生工程建设中的一项创新,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老百姓“买放心菜、买便宜菜”的愿望。菜市场一肩挑两头,如何既不伤农又能惠民?成都提出了“创新农产品流通”的思路。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方式,益民菜市探索出了“场—企合作”的蔬菜流通及终端销售模式,实现农商对接,减少中间环节。
农商对接变传统菜贩销售为企业化销售,由益民菜市直接从农经组织批量进货,基本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货架”的点对点销售。中间环节减少了,节省下来的物流费、环环折扣费让利于民,菜农和老百姓自然都得到了实惠。
在成都,这样“菜更便宜”的益民菜市,在中心城区已建成24家,约占中心城区菜市场总量的12%,营业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日均农产品销量60万公斤,直接服务周边市民约80万人。
让老百姓买菜方便、实惠,益民菜市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目前,在“菜摊子”的建设上,成都对传统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的同时,积极推行直供直销的流通方式,鼓励农产品进超市、进市场、进社区、进集体食堂、进餐饮企业,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
事实上,这样的农商对接,也为农企提供了发展壮大的平台。老肖最爱的唐发合作社,自从和益民菜市合作后,发展迅猛,已有员工近50人。
一项民生的探索之举,促进了一条流通链条的优化,串在这个链条上的所有人:农户、农企、消费者,都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本民心账
政府补贴的比例翻番
今年,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市委推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在“问需于民”后,8月9日,一个关于益民菜市建设的专题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成都市形成了更大的“菜篮子”工程提升工作计划:针对益民菜市的补贴从今年起大幅增加,将拿出价格调节基金的10%(此前的比例为5%)补贴益民菜市的建设、改造和平抑物价,将建设更多的益民菜市,覆盖更多小区院落,为市民带来更多实惠。
为了更好地推进“菜篮子”建设,让更多老百姓受益,近年来,成都推出了用价格调节基金补贴、扶持城区菜市场建设的工作,提升“菜篮子”商品的生产保障能力。截至2012年,共安排价格调节基金5亿多元用于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及蔬菜深加工产业建设。
随着益民菜市的兴建,成都市更加大了对益民菜市的补贴力度。截至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对益民菜市的补贴累计高达1.4亿元。仅去年,就用5%的价调基金补贴益民菜市,共投入金额5000余万元。今年,按照实际征收价调基金的10%来补贴益民菜市,补贴金额大幅提高,为益民菜市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根据规划,中心城区将用两到三年时间,再建50个益民菜市,使其在菜市场中的覆盖率提升到20%以上;未来争取实现每个老社区都有一个便民惠民的菜市,打造以益民菜市为主渠道的成都市平价菜店。
补贴比例翻番、建设点位翻番,成都大力建设益民菜市之举,正是对群众“买菜更方便、更实惠”期望的回应。“菜篮子”民生工程的提质,将收获更多民心。
本报记者 王眉灵 袁弘 王伶雅
新闻推荐
我市召开投资促进工作会议思维更加开放 举措更加务实努力推进投资促进工作再上新台阶 黄新初讲话 葛红林主持 李昆学出席
投资促进工作,是成都市集聚生产要素、加速资本积累的直接路径,是推进成都市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推手,在成都市经济工作中居于优先地位,起着支撑作用。无论是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