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些制度障碍和政策瓶颈,四川成都着力推进改革创新试点,划定区域、封闭运行、先行先试,以“四个率先”为改革切入点和突破口———力争率先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率先落实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率先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率先形成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四个率先”在成都变成了活生生的实践。
走进成都市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朱家墩安置点,村民脸上洋溢着喜悦。这个村200多位村民搬进配套设施俱全的安置点,过上了期盼已久的新生活。
青杠树村过去是一个不知名的农业村庄,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村,也是成都市首批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目前,全村已全面完成9个聚居组团共9.7万平方米的农民新居及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青杠树村较好体现了“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规划理念。
青杠树村的巨变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基于房屋土地确权颁证已完成,青杠树村土地综合整治得到全村800多户人家的支持,参与率高达97%。2013年7月,青杠树村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村民们拿上宅基地本本,到县国土局“小本换大本”,再以宅基地作抵押,向成都农商银行融资建新房,实现以市场化手段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减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随意性、盲目性,成都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系统、全面、多层次的农村公共设施配置标准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作为涉农社区,政府为青杠树村建设了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水电气代缴网点、幼儿园、文化活动室、污水处理及排水等26项设施。
青杠树村也是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机制的案例。村民适度集中居住后,节约整理出近300亩集体建设用地,村民们自行招商引资,发展产业。与过去土地整理新增耕地作为占补平衡指标使用被一次性买走不同,这种模式给村民带来了持续增收的可能。
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曾经是劳务输出大镇,如今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一条双向6车道的柏油马路,连接起金堂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一期的100亩起步区工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在坡地上建起。修厂房的土地,是该镇红观音村和老虎寨村的集体建设用地,“房东”则是该村村民。
红观音村和老虎寨村先是由村民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及其覆盖的农用地,均以一定价格折资入股,引进社会资金,共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搭建了“产权入股、民主管理、公司运作、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
(原文载于《经济日报》3月12日13版)
新闻推荐
“我是金堂县公安局三星派出所社区民警刘俊兴,我把我和社区百姓打交道的真实故事写下来,希望能被拍成法治微电影……”刘俊兴是一名普通的社区警察。在成为社区警察之前,他是部队的干部。他通过耐心...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