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
成都确立了以制度统筹为核心、以产业统筹为基础、以建设统筹为支撑、以主体统筹为关键的“四个统筹”,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进一步抓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曾经是著名的劳务输出大镇,如今,背起行囊外出的人越来越少。一条双向6车道的柏油马路,连接起金堂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一期的100亩起步区工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在坡地上建起。厂房的土地,是该镇红观音村和老虎寨村集体建设用地,“房东”则是该村村民。园区以吸引回乡创业为主。操作上则是一次全面创新:产权入股,民主管理,公司运作,按股分红。
竹篙镇的创新是成都市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改革试点之一,解决了农民土地出让难以长久持续分享土地经营收益的问题。而随着统筹城乡改革的深入,面对一些制度障碍和政策瓶颈,成都市还在着力推进改革创新试点。
城乡“二元”结构的资金壁垒也在成都逐渐破冰。在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林权抵押融资的基础上,成都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产融资专项改革试点,丰富现有农村产权融资方式,让农村土地资产充分展现其价值。
惠民:改革之光温暖千家万户
成都市委在新一轮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将改革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运用统筹城乡改革成果,更大规模、更高标准地推进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力求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城乡群众。
“有了这160万元,就可以把村民多年没有修成的路修成,然后再发展产业挣钱!”2013年9月29日,在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融资建设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金堂县白果镇马家林村主任雷从前带回了村民们急需的贷款。这次公共服务资金最大的突破是有了市场金融机构的加入。
当天的签约仪式上,成都农商银行与成都市小城投公司签订了5年期贷款合同,从支持民生事业的角度出发,合同总金额5亿元。今后基础设施建设有需要的村(含涉农社区)可通过民主决策、自愿申报,经成都市统筹委审批后,由成都市小城投公司投放,最高贷款额度为180万元。通过农村融资模式的创新,成都市解决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261个项目(其中236个项目已竣工),项目总投资达3.5亿多元,已累计拨付资金3.2亿多元,新(改)建道路1390公里、沟渠320公里。
龙泉驿区万兴乡大兰村位于龙泉山脉深处,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为彻底避让自然灾害,龙泉驿区充分发挥农民自主作用,引入市场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对该村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让山区农民进城居住,人均免费拥有35平方米城镇住房、统筹配置10平方米商铺,并被纳入城镇社保范畴,同时将宅基地拆除还耕,山坡地退果还林,全面恢复自然生态。目前,龙泉驿区已完成大兰村等6个村、1.96万人移民进城,目标是帮助山区40个村、6.44万农民实现“生态移民”。这一经验也将在成都市全面推广。
坚持发展和改革并举,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成都积极寻找改革切入点和突破口,力争率先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率先落实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率先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率先形成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继续争当全国全省统筹城乡改革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创新驱动 推进转型发展
2013年10月22日,成都市科技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召开,市委、市政府谋定创新驱动未来“两步走”目标:2015年,建成领先西部、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2020年,成为全国一流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初步建成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城市、国际知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在成都看来,创新驱动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必须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陈旧观念和制度障碍,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构建城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金创新机制、建立鼓励创新创造的人才机制,加快建成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城市。
创新路径“提质”
支撑城市发展“升位”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国内外产业格局正发生着根本的变化,成都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展示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成都的做法是,政府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通过“制定面向未来和全球竞争的‘技术路线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2013年10月,成都首批产业技术路线图发布。此“图”厘清了三次产业发展路径,成都产业升级的科技主攻方向以及参与世界产业分工的技术比较优势,通过明确技术创新路线来明确产业发展路线。
作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创新集群产业基地,2012年底成都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达1238亿元,成为深圳、北京之后的“指尖产业”第三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府、企业如何发力,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新出炉的成都移动互联网产业技术路线图,绘就出崭新未来———智能终端部件和整机产业凝结大量价值,是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成都以软件平台和分发平台为主攻方向,突破平台支撑层“低端锁定”;借力“智能城市”,推进移动游戏、移动支付等移动生活娱乐应用与行业应用。
目前,成都已完成汽车、3D打印、移动互联网等产业发展的“路线图”,不仅紧贴产业、市场,也为政府部门在产业发展决策上提供重要参考,“产业技术路线图”真正成为成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升位的GPS。
资源配置“转型”
壮大城市创新“主体”
企业是创新主体,也是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的根本力量。当前转型升级背景下,政府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是企业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支撑。成都围绕企业需求、从市场出发,探索转变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实施“研发后补助”改革———对在新兴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新产品研发的企业,可给予最高100万元经费补贴。
成都三泰电子研发的“速递易”快递系统,可让住户在小区内通过手机输入密码或扫描条码,实现无快递员的“自助签收”;成都迈普研发的全球第一款众核高端路由器,让路由器有了“大脑”……通过科技项目资助,两家企业均展示出强劲发展态势。
目前,成都市已完成对首期74个战略性新兴产品、204个重点新产品的创新补贴,经费分别达到7400万元和4080万元,有效带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近10亿元,未来这批项目和企业,将成为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支撑。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针对性、可靠性,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扩大效应也进一步显现。
鼓励人才创业
重生城市“活力之源”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根本依托。为聚集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成都抛出了“三板斧”———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鼓励高校院所人才走向生产线、鼓励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为吸引顶尖人才,成都市每年投入7.5亿元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实施“成都人才计划”,设立长期、海外短期、青年和顶尖团队四个项目,对入选的个人或团队,分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500万元不等的重点资助。
成都首设了成都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专项,资助在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和市校企联合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在职博(硕)士。从2013年起,已有43名上述人才获得资助超过850万元。
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政策着力鼓励高校人才创办企业和直接服务企业,财政给予相应资助,通过资助人才带动高校成果在本地转化。“如果将过去地奥集团、川大智胜等成都高校创业典范的诞生,总结为是市场经济环境逼出来的,那么现在对高校、院所创业创新的主导思想则是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成果按市场规律转移转化。”
(原载《新华每日电讯》5日8版)
新闻推荐
紧接01版二要围绕集群发展“补链强链”。集群化,是现代产业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最显著的趋势。下一步,要按照“成链集群”的发展思路,围绕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紧扣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缺失环...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