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金堂山不在高,而在于有三学寺。“三学”指学佛之人修持的戒学、定学、慧学,统称三学。一学用戒,止恶修善;二学用定,息悬澄心;三学用慧,破惑证道。宋词里也说,山是眉,水是眼。古人以山水比德,至今亦然。金堂大学城面朝温婉的北河,背靠厚重的金堂山。将在此读书的大学生的品格、气质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金堂山水联系起来,提倡在对自然造化学习之中不断提升个人乃至莘莘学子的审美趣味与道德修养。
当然,“大学城”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大学城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通常指的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常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University Town)。如今,金堂大学城已初具规模。
探访金堂大学城山水的历史
金堂大学城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金堂大学城山水的历史。单是三学寺,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不断品味、揣摩。与之相比,从高校文化层面来看,大学城文化也具有历史积淀性,侧重于文化儒化,即通过教学、科研、社团活动等途径传承现有文化,使年轻人逐步完成社会化过程。大学城文化具有相对整合性,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逐步达到文化的共享与整合。
随着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民航专修学院等高校入驻,金堂大学城的氛围已形成。相对于传统的高校,大学城文化更具开放性的特征,高校之间虽然相对独立,但又同属一个大学城。随着办学的不断深入,高校之间无论在教学设备、课程和师资等教学资源方面,还是在非正式的学生社团方面,都会逐步达成共享,最后整合成一种高校各具特色又相对和谐的大学城文化。
大学城建成后,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其首要功能。在大学城开展科技创新、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工作,将为金堂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的具有现代思想观念的劳动者,培育一批知识与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和企业集团,使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更加紧密。
大学城文化底蕴积淀与传承
金堂大学城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与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所说:“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总的品质,而不应取决于人数,更不取决于供他们使用的建筑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栋栋“大楼”是建起来了,“大师”及其精神的发扬却远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
因此,金堂大学城将致力于大学城文化创新。由于文化的创新需要文化的长久积淀,更需要高级人才和硬件配套的支撑,高校历来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大学城的大环境下,由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自然和紧密,文化的转换渠道更畅通,高校内的文化创新因素可以更便捷、更直接地进行转换,从而产生社会和经济效应。从高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关系来看,大学城文化具有传播性。通过和周边社区的长时间接触,高校文化向周边社区传播,同时吸纳社区的文化特色,甚至有可能通过文化涵化形成相互融合的文化整体。
金堂大学城骨架已构成
按照金堂县委、县政府总体部署,大学城建设按照县城标准,遵从“宜学、宜居、宜业、宜商”理念,高起点规划城市新中心,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全面塑造独具山水人文特色的城市形态,树立崭新的“学府新城”形象。现已启动“四路一园一岸三馆一中心”建设,“四路”即唐巴路三星段改造扩建、大学城南北干道建设、金堂大道三星连接线建设、金旌路至绕城段建设,“一园”即1500亩湿地公园建设,“一岸”即临江水岸景观建设,“三馆一中心”即图书馆、博览馆、档案馆和体育中心建设,全力构建学府新城基础骨架。
金堂大学城不断深化发展,不仅是金堂城市的新名片,有效提升县城的文化品位和城市价值,而且还是推动金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通过大学城带来巨大投资。与之相呼应的是大学城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其所具有的旅游、休闲功能,服务、消费功能,又促进金堂经济发展。
成都商报记者 袁勇(图片由金堂县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成都商报记者蒋麟顾爱刚摄影报道核心提示公开背后各有心结既然已经患上了艾滋病,不可能就郁郁而终吧,不如活得精彩。之所以在网上公开承认患艾,是希望让更多人来关注艾滋病患者,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