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题跋
苏东坡诗两首
辛弃疾词《贺新郎》
齐白石论画
齐白石论画
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
马致远词
四川书坛近年来青年人才辈出,而来自金堂的汤文俊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字如其名,汤文俊的书法在外人看来无疑是文雅与俊美的结合,诚如书法名家张顺源所言:“文俊氏擅长于行书、行草、草书,如其《东坡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诸多作品,颇明媚,予人以瞳人翦水,腰肢如束之姿态,美乎哉。”2013年,是汤文俊艺术创作的井喷时期,当年他“获首届全国书法临帖展优秀奖(最高奖)”同时也获得了“四川省第二届书法创作“谢无量奖”(最高奖)”。
汤文俊还身兼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行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对于这位今年仅46岁的书法家而言,他取得的成就堪称非凡。其实,在汤文俊成功的背后也付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努力,他说:“我对书法的痴迷与热爱完全是发自内心。”
汤文俊简介
1968年10月生,四川金堂人,供职于金堂文化馆。2003年、2007年入四川省诗书画院书法高级研修班,师从何应辉先生。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行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之乡联谊会理事、民进成都市委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金堂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入展: 1999年全国第七届书法展2000年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2003年第二届流行书风展2004年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展2006年首届全国行书展2007年湖南·四川中青年书法家提名展
2010年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
第一、二届北京·四川书法双年展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展创作成果获: 2013年获首届全国书法临帖展优秀奖(最高奖)
2013年四川省第二届书法创作“谢无量奖”(最高奖)
2012年四川省“巴蜀文艺奖”2010年四川省首届青年书法展一等奖
2005年四川省“巴蜀文艺奖”2004年四川省第四届书法展一等奖
2003年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
2003年四川省“群星奖”金奖中央电视台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四川省书法“园丁奖”书法作品曾在《中国书画》、《书法导报》、《书法杂志》等专业报刊杂志作专题介绍。华艺术微信公众号上线我们是艺术资讯供应商
近日,《华西都市报》的艺术微信公众号——华艺术震撼上线!华艺术立足成都,辐射中国,全力打造国内艺术网媒高地。华艺术涵盖了国内外艺术名家访谈、艺术精品展示、艺术新闻报道、收藏信息、艺术机构和画廊最新动态、拍卖新闻以及为藏家量身打造的投资指南等。
作为汇聚艺术人脉,提供艺术品展示交流之地,华艺术是艺术投资者、收藏家和艺术迷获取最新资讯的首选平台,亦提供严肃以及学术的艺术话题探讨。我们为您架起和艺术家沟通的桥梁,帮您洞悉艺术领域的投资商机!关注方法:
1请在微信“查找公众微信号”上输入“华艺术”。
2也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A 启蒙 从绘画“移情别恋”到书法
金堂是四川的书法之乡,在绵绵不绝的沱江水滋润下,这座千年名镇孕育出不少像魏长生、流沙河、彭家珍这样的文化名人。汤文俊就出生在金堂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我父亲汤世润曾在成都话剧院从事乐器演奏,我可能是继承了他的艺术细胞。从小就喜欢画画,素描、水粉、水彩都在画,有一次父亲买了一张清代吴昌硕画作的印刷品挂在家里,那时候我才对国画发生了兴趣。当时我大概小学四五年级,对国画痴迷得很。”回忆起儿时对艺术的热爱,汤文俊要聊的话可谓滔滔不绝。
汤文俊迷上绘画后,就经常去金堂县文化馆看一个叫祝昌勋的老师画画。有一天,他在文化馆的走廊上发现了一张笔法老辣的书法作品,写的是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我把它捡起来翻来覆去地看,喜欢得不得了,后来发现这张字竟然就是祝昌勋老师的作品,我之前都不知道他要写书法。”如获至宝的汤文俊就是这样对书法“一见钟情”,后来他就拜祝昌勋为师,一头扎进书法的世界无法自拔。他笑着说:“遇到祝老师的这张作品之前,我竟然从未见过真正的宣纸。因为当时小县城条件不好,很难买到宣纸,当时我画国画用的是自己制造的‘土宣纸\’,就是把一张纸贴在玻璃上,然后朝上面刷水,等它半干的时候拿来画,这样还有浸润效果。”
B 成长“师今”到“师古”的进化
拜师之后的汤文俊对书法几乎是一种上瘾的学习态度,他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关于书法的一切。他说:“我刚学写字和现在很多人不太一样,我师法的不是古人而是在世书法名家,他们也的确是当代中国书坛的顶尖级人物,像四川的刘正成、何应辉,外省的王冬龄等。这段路走得很长、很艰辛,实际上我当时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学当代书法名家好处很多,但也有坏处,就是有些书法家忽然走红,他的字体也流行一时,你就需要不停地换学习对象,比较朝三暮四。”
汤文俊说:“当时有好几个练书法的朋友都拜了祝昌勋为师,这么多学生里面我最先发现再不学古人就不行了,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开始对经典法帖的临摹,其中有一段时间非常痴迷于文征明,然后把目光锁在二王系列,平时练书法主要是宋代的米芾和明代的王铎相结合,这两者我用功最勤、钻得最深。”于是,汤文俊开始到处找字帖和名家作品来观摩。但当时受条件所限,很难见到珍品。他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很多寺庙、公园里都藏有名家作品,一到周末,我就到这些地方去看”。新都碑林有杨慎、董其昌等宋至清近百名家的碑刻,广汉房湖公园里有名家字画的风采,可那时交通不便,他又为了省钱不坐公车,于是就经常骑自行车一两个小时去这些地方“朝圣”。
C 涅槃 受名师点拨风格由柔转刚
精心研习书法十年之后,汤文俊潇洒柔美的书风逐渐形成,他的书法也在金堂县开始小有名气,1999年,他以特殊人才的身份从当地一家工厂被引进到了金堂县文化馆。“当时创作书法的条件非常艰苦,根本没想到会有今天的成就。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所谓的书法市场,完全是内心的热爱推动自己去钻研。”2003年,汤文俊拜在著名书法家何应辉门下,他的艺术之路顿时变得豁然开朗。“其实心仪何老师的书法已久,何老师的书法浑厚大气,尤其他书法的结构和造型方面是我最倾心的地方。”
何应辉对当代人才济济的四川书坛具有引领和开创之功。现今活跃于巴蜀书坛的中青年中坚分子,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过他的影响,汤文俊就是他的受益者。汤文俊说:“何老师在书法教学上做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他不像有些老师规定你必须要学什么,他会根据你的特点来建议你。我在班上是以行草书见长,所以何老师就提出建议,让我发展内心所需,不要盲从大家去写隶书和篆体。此外,自从何老师以后我才真正开始系统的学习这些传统经典。”直至2007年,汤文俊跟随何应辉学艺后,他的书风如凤凰涅槃般有了巨变,“我把以前那些秀美的风格和质朴浑厚的气韵结合在一起,写出来的作品更加流畅。”
D 感悟 当代书法家要写自己风格
2013年,四川省第二届书法创作“谢无量奖”举行,这个奖五年评一次,每次只评一人,含金量非常高。而那一届的“独苗”,正是来自金堂的汤文俊。当时他用行草的风格书写了一首关于汶川地震的诗文,他说:“这件作品就是典型的‘秀\’跟‘雄\’结合在一起,最后出来的效果非常出人意料。”近几年,汤文俊屡屡参加四川省和全国性的书法大展,成绩斐然,对于自己的获奖心得,他说:“现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在十多年前曾来成都,他当时跟我说过,要想在书法展上取得好成绩,就应该对历史上的某一名家有精深的钻研,在入展或获奖之前就只写这一个人的作品,把他吃深吃透,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参展获奖只是为你今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做铺垫,而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获奖而获奖,那他的作品肯定高不到哪儿去。”
作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书法家,汤文俊也谈及了当下书法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这就是普及性不够。他说:“书法普及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现在艺术品投资非常火,但是大多数老百姓对书法的欣赏远远低于绘画。因为绘画给人的感觉更加直观,而书法更加抽象。让人们领会到书法的美,对我们来说绝对是责无旁贷。”
汤文俊的书法,早年曾苦学米芾与二王,如今他“逆流而上”,转而钻研秦汉时期的书法,那种质朴高古的书体风格也相当符合其心境,他尤其对《峄山碑》、《石门颂》、《西峡颂》等秦汉碑刻颇为用功,强化了中锋用笔的能力和刚健浑厚的线质。此外,汤文俊也从另一方面研习明清诸家,又参以典型四川书风之稚趣、朴拙,逐渐形成了他当下的原创风格——以篆隶笔意、乡贤趣味融入明清行草的风格追求。对于自己近30年来为何如此痴迷书法,他只用一句话总结:“我觉得书法在于它可以表达一个人的性情,我的喜怒哀乐都写在里面。”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实习生杨东雅
新闻推荐
警方在“鸳鸯大盗”租住屋将其挡获。(图片由青羊警方提供)在成都川陕立交桥附近的一个租住房里住了四个人,一对是流窜全国的鸳鸯大盗,专门趁上班族外出上班之际,混进安保薄弱的电梯小区,开锁入...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