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桂花香,每临此际,每人心中都有一份诚挚的情感涓涓涌出:谢师恩。
在第3 0 个教师节前夕,金堂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了“ 十佳”教育人物评选,6 5名勤勤恳恳、桃李天下的园丁获此殊荣,分别摘得了“ 十佳校长”、“ 十佳人民教师”、“ 十佳乡村教育工作者”、“ 十佳师德标兵”、“ 十佳高中把关教师”,以及“ 十佳班主任”、“ 金堂县首批特级教
师”的荣誉称号。这不仅是金堂县坚持“ 学有良教”,弘扬高尚师德,树立先进典型的重要举措;同时,亦是感恩这些老师的崇高与无私。
在金堂县涌现出的这些优秀教师之中,许多人数十年来扎根于乡村,为金堂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带领一个个怀揣梦想的农村学子敲开了希望的大门。而当孩子们在他们的浇灌下走出农村实现理想,走向全
国各地成为了军官、白领、企业家 他们依然坚守在乡村的讲台上,几十年如一日,继续用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获得“ 十佳乡村教师”称号的易会琼、“ 十佳班主任”邹昭贵、“ 十佳人民教师”蔡永莲,都是任教二三十年的小学一线教师。他们谱写着金堂教育的辉煌,却不计无私的奉献。他们都已记不清,自己教过的学生有多少人,他们却知道,他们追逐一生的梦想,就是“ 点燃每个孩子的梦想”。
三烈小学教师易会琼
舍不得离开那所村小
20 多里的乡村路23 年来她天天走
身材瘦小的易会琼,只有70多斤,看上去弱不禁风。但就是这瘦小的身影,却每日出现在一条乡路上,早上10多里,晚上10多里,一走就是23年。
“ 我现在不用再走了”,今年一过,易会琼教书生涯就满30年了,她如今是金堂县三烈小学的语文教师。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后,易会琼任教23年的繁荣村村小并入了镇上的三烈小学,她也在当年进入了三烈小学任教。但那26年的村校生涯,却始终是易会琼最宝贵的记忆。
1985年,是开启她教师生涯的时间。那时,不到20岁的她,继承了父亲的职业,选择到繁荣村小教书。看着身边的伙伴纷纷奔向大城市打拼,易会琼有些心痒。而当走上讲台,看着下面30多个孩子渴望的眼睛,那一刻,此生做教师的信念就再没动摇过。
教书的第三年,易会琼从娘家的繁荣村嫁到了十多里之外的姜棚村。依照常理,她可以转到家门口的姜棚村村小教书。“ 可我舍不得那班孩子”,在繁荣村小教了三年的孩子们也早就离不开这位像母亲一样的老师。易会琼最终没有转走,不会骑自行车的她每日早起一小时,晚归一小时,迈着匆匆的脚步,奔波于两村间的小路,从来没有迟到过。就像是那条路上的风景,23年来,两村的人都习惯了看到她匆匆的背影,然后叫上一句易老师,表达敬意。
易会琼从来不会发火,这对于老师而言似乎不是优势。怪的是,学生们很少在她面前调皮。“ 我也没有收服人的诀窍”,但她的细心与爱,孩子们都懂得。她的班上甚至几次上演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桥段,每一次,都是易会琼找回了孩子。
记得曾有一个一年级的女孩过了年后就没再来读书。放学当晚,易会琼没有回家,而是淋着大雨摸黑赶去了女孩的家中“。那时候农村都没有电话,肯定要找到人为止”,易会琼还记得,大雨使村中的小河涨了水位,单薄的她只能裤脚都来不及挽起,趟进了冰冷的河水里。一身泥水赶到女孩家中时,女孩父母却说,没钱再让孩子读下去。这是个留守儿童,如果不再读书,孩子的将来何去何从?那时,学生一学期要交8块钱的费用,易会琼每月的工资只有20多块,但她并没犹豫,就帮着垫付了。
乡村苦,她并不是没有离开的机会,却始终没有离开的念头。“ 学生走出去,比我走出去重要”,易会琼每年过年家门都会被学生踏破,那些被她教过而飞出农村的孩子,从没把她忘记。一个叫易曼秋的学生,在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已在北京事业有成。30多岁的她每一年回乡,都会上门给易会琼谢恩。她不会忘记,小时在学校发烧,是瘦小的易老师踉踉跄跄地背着她跑回家,再同父母一起送她去镇上的医院。
“ 还有什么比看着学生们出息更有成就感的呢?”,在易会琼心里,
孩子的梦,就是自己的梦。
转龙小学教师邹昭贵
我干的最大一番事业
就是教出干出事业的你们
在转龙镇玉皇村里有个邹校长,村里一千多老百姓,家家的孩子都托付给他,在他的呵护下片片嫩芽开了花。他是邹昭贵,今年被金堂县评选为“ 十佳优秀班主任”,如今是金堂转龙小学的毕业班班主任。在2008年前的24年
里,他是玉皇村村小的乡村教师和校长。
邹昭贵的教师生涯从18岁就开始了。那时,村里的青年流行外出打工,不
少都发了财。年轻的邹昭贵满怀理想,也曾想去城市,干一番事业。“ 一听到娃儿们老师老师的叫自己,就舍不得了”,年少的他,想到每个孩子都有干番事业的梦想,就将自己的理想重新做了定位,他想永远站在讲台上,将孩子引上实现梦想的希望之路。
“ 都是农村娃娃,都多可怜的”,邹昭贵教的学生,超过一半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没有办法享受城市里优越的教学资源,甚至连平日的生活都无法过得安逸。细心的邹昭贵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一来,先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 蔫蔫的,脸色不好的,多半是没吃早饭”,而每一次观察到有孩子没吃早饭,他要么就摸出两个煮鸡蛋递过去,要么就从口袋掏出几块钱,让娃儿自己去吃点儿。他见不得那么小的孩子,饥肠辘辘的过一天。
那些年,邹昭贵30块一个月的工资,很多时候,都是给娃娃垫了学费书费。他还记得那个很少开口说话的男生,父亲劳改,母亲离家,带他的奶奶满心绝望,拿不出钱来。邹昭贵圆了他的上学梦。过了几天,奶奶提了一篮鸡蛋送给邹老师,他怎样也不忍收下。
2008年后,玉皇村小并入转龙小学,邹昭贵跟着到了这所镇上的小学做班主任。虽是镇上的中心校,但班上的娃娃约三分之二依然是留守儿童。保持着多年的习惯,邹昭贵仍然会一眼挑出没吃早餐的孩子,送上鸡蛋或零钱。
“ 虽然是留守儿童,许多父母不闻不问,但我不会不管”,邹昭贵不仅自己会管,他还会坚持挨家挨户的上门家访,说服家长一定要花精力在孩子身上。而留守儿童的家,他不仅会上门去关心照顾,还会定期给孩子外地的爸妈电话联系,将孩子的情况说给他们听。“ 有时候爸妈电话那头听得都烦了”,但是邹昭贵却坚持要说服他们关心孩子。
现如今,邹昭贵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已长大成人,他们总是嘴上埋怨,父亲将满心的爱,全给了学生,也没干什么大事业。但他们都知道,邹昭贵最大的事业,就是教出了那么多有了事业的孩子。
土桥二小教师蔡永莲
哪怕你被家里放弃
我也不会放弃你
与易会琼和邹昭贵不同,蔡永莲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乡村教师。她任教至
今,一直在土桥二小,但在她的学生之中,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农村留守儿童。这是个要强上进的老师,在她的人生辞典中, “ 由差到好”从来不是难事。
1987年从师范毕业教书,那时,蔡永莲的梦想是上大学。可惜家穷,那么
“ 就好好教书育人”,她发誓要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课堂上学到知识,让他们实现大学梦。而事实上,蔡永莲不仅做到了后者,也做到了前者。她带的班级总是在全县名列前茅,而她自己也没有停止进步,工作中自学,她很快自学完成了大学本科的课程。
在学校,她总是带毕业班,甚至总是带总成绩偏差的毕业班,因为她就是有本事能把“ 差班”迅速教成“ 好班”。刚接上个毕业班的时候,班级的成绩在土桥社区8个班级中排名倒数第三,一年之后,这个被她点燃的“ 小宇宙”居然冲到了片区第一名,甚至在整个金堂县名列前茅。“ 最重要的就是耐心”,蔡永莲舍得花精力在学生身上,在她的班级,她一个孩子都不会放弃。
记得那个叫罗小梅的女孩,成绩总是拖班级后腿,大字不识一个。父亲打工,母亲离家,罗小梅的爷爷奶奶早就放弃了她。成绩差,人缘也差,连班上春游分组都没人要她。“ 你们不要她,我要她!”,那时,蔡永莲刚开始带这个班级,她决定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每天放学,她都会把小梅带到自己身边,手把手教她做作业。从四年级一直到六年级,小梅每一天放学之后,都比别人多两个小时与蔡老师相处;而蔡永莲,也每天都晚两个小时回到家中, “ 比对自己的女儿用心多了”。每一年的期末,小梅的成绩都有飞跃,从个位数的成绩到40分,从40分到及格,到了毕业,小梅考了70分,她已不再是差生。
要求严格的蔡永莲,对待孩子其实格外温柔用心。她家访做得很勤,班上那位留守男孩,家中就他自己,蔡永莲经常过去,关心他的生活。有时候看到他家里很久没人打扫,没洗的碗放了几天,她含着泪帮他弄得干干净净。
这样的体贴,换来的总是温情的回报。她不会忘记,那天中午自己背着生病的学生去医院来不及吃饭,是班上那位最不爱讲话的男孩用毛衣将自己的饭盒包起,放在胸口捂着等她回来。“ 蔡老师,我用两件毛衣包着,饭还是冷了”,饭盒递给她的一瞬间,蔡永莲的泪簌簌而下。
新闻推荐
成都商报记者韩利摄影记者王效买菜的人笑了“菜品新鲜质量好,也便宜实惠。”小关庙益民菜市,买菜的市民满面笑容,这笑脸是对成都“菜篮子”惠民的直接肯定种菜的人也笑了“买了保险,不怕菜贱了。”新...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