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金堂新闻 > 正文

“坝坝法庭”里的“田坎法官”一双高筒靴 走近了群众 也走进了群众心里 晨迪 杨永赤

来源:成都日报 2016-05-06 22:02   https://www.yybnet.net/

周卫东走了,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一个党员法官究竟做了什么,才能被深刻地追忆,被树成标杆,被争相学习?

本报记者连续几天来到他工作过的地方,和他的同事,和他的家人,和他交心的当事人进行促膝长谈。我们试图能还原他曾经留下的言行,再现他平凡而又坚持的一生……

“坝坝法庭”就像是一条联系群众的纽带,将法院的声音带到了田间地头,也带进了群众的心里。周卫东就是在“坝坝法庭”试点推广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5年,18岁的周卫东开始在金堂县法院三江人民法庭当书记员,此后,他相继在金堂县法院土桥、竹篙、三星、淮口等多个法庭当过民事法官。也就是1999年,为了给群众提供诉讼便利,偏远地区的竹篙法庭率先启动了“坝坝法庭”乡间治理模式。周卫东当时任竹篙法庭副庭长,他带领竹篙法官走到田间地头,从事“坝坝法庭”巡回审理工作。

走在泥泞的机耕道上,双脚糊满了泥巴,提都提不起来,鞋脏开庭不雅观,于是有了竹篙法庭的“庭鞋”高筒靴。因为交通不便,当事人来趟法院不容易,于是有了“群众来不了,我们就上门去”的创新举措。

离开竹篙法庭后,周卫东无论去到法院的哪个岗位,都会尽量采用这种便民的方式来审案和普法。“我虽然是一名法官,但言行举止却不能脱离老百姓,更不能人为地制造距离,这叫田坎文化,我要当个田坎法官。”周卫东曾经对同事陈明这样说道。

国徽

立在田间地头

生铁铸成的国徽足足有10公斤重,只要出去开“坝坝法庭”,法官只能挑着或者背着去开庭。不用谁提醒,都是周卫东主动地、一次次地背着国徽到开庭地点。

时任三江法庭庭长的邱述德回忆,当时,三江法庭管辖了三星、盐井、官仓、杨柳、云绣、清江等10个乡镇,随便出一趟门就是二三十公里。有公路的地方骑自行车,更多时候则只能靠步行。条件异常艰苦。不过,周卫东从不叫累。由于人年轻,庭里的苦活累活,周卫东都抢着干。

交通这么不便,当事人来趟法院更不容易。周卫东和他的同事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马锡五,抗日战争期间,他是陕甘宁边区法庭的庭长。“人民性”是马锡五司法实践中最闪光之处。核心内容包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1999年,竹篙法庭和土桥法庭开始探索“坝坝法庭”巡回审理模式。一条红色的横幅,一副简单的桌椅,一个庄严的国徽,将田间地头的法庭装扮得有声有色;一身笔挺的制服,一柄权威的法槌,将基层法官的声音带到百姓周围。竹篙村民没有想到,过去要翻山到乡镇法庭甚至要走70里路才能到县城打的官司,现在在自家门口就能立案开庭。2000年,土桥法庭并入竹篙法庭,周卫东赴任竹篙法庭副庭长,并带领着竹篙法官继续坚持从事“坝坝法庭”巡回审理工作。

不用跑腿就能解决纠纷,老百姓喜欢“坝坝法庭”,但对于周卫东他们来说,工作量却大大增加了。庭前调查、开庭审理、送达文书,一个案件法官至少需要下乡三次。山路崎岖,遇到大雨更是泥泞不已。有的公路在到达村口之后便断了,他们便挽起裤脚,沿着泥巴路一直走到审判地点。

生铁铸成的国徽足足有10公斤重,一路上,法官只能挑着或者背着去开庭。时任竹篙法庭的书记员李文姬回忆,当时庭里总共三个人,有一位法官年纪较大,而她是女孩子,因此,背国徽的任务都是周卫东完成,她的任务则是抱卷宗拿桌牌。“只要出去开‘坝坝法庭\’,不用谁提醒,都是他主动地、一次次地背着国徽到开庭地点。”

从庭审过程到随案讲法,再到主持调解和判后释疑,周卫东等竹篙法官们遵循着乡土文化中返璞归真的踏实与厚重,用“乡村大白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将乡风民俗、民情社情的温暖和煦融入法律条文的刚性铁腕,用一次次发生在田间地头的定纷止争,尽心尽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2007年,“坝坝法庭”被评为成都法院“十大亮点工作”之一。2013年,又被列为成都市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项目。“坝坝法庭”的形式已经从人民法庭拓宽到了金堂法院所有的业务庭,从民事案件扩展到了行政、刑事案件,从农家院坝扩展到了机关、学校、社区和工业园区……如今,“坝坝法庭”已是金堂“依法治县”的一块“金字招牌”。

高筒靴

走进田间地头

周卫东交代大家,每人去买一双高筒靴,下雨天穿着好走路,糊满了泥巴冲一下水就干净了,不耽误开庭,也雅观。高筒靴也成了竹篙法庭的“庭鞋”,人脚一双。

李文姬记得,她和周卫东搭档,审理的第一起“坝坝法庭”官司是土桥法庭的离婚案件。

“女方瘫痪多年,男方要求离婚,可是法庭离当时女方家所在的双流乡很远,女方无法到庭,案件就无法审理。东哥当时就说,我们就上门去开嘛,群众来不了,我们就上门去。”

李文姬说她一直对那天的场景记忆深刻:“一大早,我和东哥以及一名老法官,搭上一个到双流乡的货车,货物已经装满了,我们坐在货物上,跟《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进城一样一路颠簸到双流乡政府。下车后,东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钉子,在路边捡了一块石头,将钉子浅浅地钉在乡政府礼堂的墙上,然后拿出国徽,郑重地挂了上去。礼堂里几把简单的桌椅被我摆成了法庭里的格局,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的牌子一放,还真像那么回事。”

那次,周卫东是审判长,与另一名老法官以及陪审员构成了合议庭,李文姬是书记员,被告(女方)因腿脚不便是被抬着进来的。经过审理,原被告的分歧较大,当庭没有宣判。“我记得礼堂里来了很多附近的村民旁听,真的是里三层外三层。庭审结束后,村民还和法官聊天,发表自己的看法,东哥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法律的规定,只可惜那时候没有相机照下来。不过即便这样,法庭也被围得水泄不通,东哥被村民围着讲解法律的场景像画面一样,一直深刻地烙在我的记忆里。”

案件没有当庭宣判,此后的几天,周卫东一直在法庭和双流乡两头跑,连续三次调解后,原被告双方终于和平地签字,协议离婚。

“我记得东哥说,你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动动胳膊动动腿,不仅解决了案件无法审理的难题,还方便了群众。还有一大收获,就是教育效果好,你看,大家本来都不知道法庭是啥样,法律是什么。我们把法庭拉出去,不就展示给大家看了嘛。”李文姬说。

有了这次的成功先例,以后但凡有群众上门不方便或者教育效果特别好的案件,周卫东都带着庭上法官去巡回审理。

“我们通常选一个离当事人家比较近的宽敞坝子,有时候也在当事人家的院坝里开庭。天晴还好,我们最多多跑点路。遇到下雨就惨了。一次,我们临出门开庭前下瓢泼大雨,电闪雷鸣的很吓人,我说‘东哥不去了吧\’。东哥说‘不行,我们平时都要求当事人准时到庭,否则缺席审判,哪有开庭法官不到庭的道理。\’我们等了十多分钟,雷雨稍微小了一些就冲出了门。”竹篙辖区大,法庭离当事人的家有20多公里,搭车只能搭一段,下车后还要走机耕道,一脚踩上去,泥巴就糊满了整个脚,提都提不起来。“我们紧赶慢赶,终于提前15分钟到达了开庭地点,可是脚上的鞋子没法看了,东哥简单地打整了一下就开起庭来。”

那天回来后,周卫东交代大家,每人去买一双高筒靴,下雨天穿着好走路,糊满了泥巴冲一下水就干净了,不耽误开庭,也雅观。李文姬笑着说,高筒靴也成了竹篙法庭的“庭鞋”,人脚一双。

正是这双“高筒靴”坚持多年的送法下乡,法律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守法的村民多了,周卫东也走进了群众的心里。“竹篙法庭辖区治安一直很好,纠纷也不多,这和‘坝坝法庭\’送法到田间地头是分不开的。”李文姬表示。

嗓音

荡漾在田间地头

周卫东个头并不高,一米七左右,但嗓门大,又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同样的内容,从周卫东口中说出来就有人愿意听,并且让人信服。

2006年,周卫东调到淮口法庭当副庭长,刚大学毕业的王晓燕也来到了那里当一名书记员。在王晓燕看来,周卫东非常有个性。

当时的淮口法庭坐落在一个农贸市场外面,条件非常简陋。王晓燕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冬天,一位老人来到法庭,说孩子不赡养他,他找不到地方吃饭。王晓燕告诉对方,应该先写一份起诉状递交到法庭,然后再由法庭审理后作出裁判。可是两人沟通了半天,老人仍一脸茫然。

周卫东听说老人的情况后,二话不说,当即和庭里其他人一道,先将老人送回村里。老人当时有3个子女,但全都互相推诿,不愿意赡养老人。周卫东找到村、组干部,把老人的3个子女叫到了一起。时而说理释法,时而严厉批评,最终,周卫东做通了子女工作,老人得到了妥善安置。

事情结束后,王晓燕才想起,当时他们甚至还没有给老人立案。“判决要等到啥时候?天气这么冷,万一把老人冻坏了咋办?先把老人安顿好再说!”周卫东说。

金堂法院执行局副庭长陈明,此前曾和周卫东长期合作办案。周卫东最让陈明佩服之处在于,“随便到一个地方,他能很快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因为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他的协调能力超强。到了现场,看起来大家说的内容都差不多,但从他口中说出来就有人愿意听,并且让人信服,换一个人则不行,这就是独特的个人魅力。”

一度,陈明曾专门留意过周卫东的语言。周卫东个头并不高,一米七左右,但嗓门大,“声音很大,又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陈明说。

和周卫东接触久了,陈明才明白,基层法官要让老百姓信任,首先得融入进他们的生活。“虽然是一名法官,但言行举止却不能脱离老百姓,更不能人为地制造距离,这叫田坎文化。这和他长期从事‘坝坝法庭\’审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007年,法院执行庭遇到一起极为头疼的执行案子。村民刘春香有3个女儿,但没有人愿意赡养她。一怒之下,她将小女儿诉至法院,请求赡养费。整个案子标的额不足300元,但由于双方结怨已久,母女间甚至达到了水火不容,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令人惊奇的是,在当地村社干部反复调解、审理法官多次调解均失败的情况下,经过周卫东一番游说,母女竟重归于好,小女儿也把母亲接到家中赡养。

本报记者 晨迪 摄影 杨永赤

明日预告

我们眼中的周卫东

在同事眼中,他是有担当可依靠的“东哥”,在家人眼中,他是孝顺又重情的“开心果”,在律师眼中,他又是值得钦佩又充满正能量的法官。在周卫东49年的人生中,他具有不同暖人又坚毅的侧面,最终汇聚成公心、诚心、热心、耐心的周卫东。

新闻推荐

金堂土桥的蓝莓熟了陈泳 黄燕

本报讯(记者陈泳黄燕)湛蓝的天空下,成片的蓝莓地硕果累累。昨日,2016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金堂(土桥)蓝莓采摘节在金堂县土桥镇开幕,记者来到位于土桥镇的蓝莓产业园,在大片的产业园里,蓝莓生长势...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速读 陈泳2016-05-13 21:57
猜你喜欢:
评论:(“坝坝法庭”里的“田坎法官”一双高筒靴 走近了群众 也走进了群众心里 晨迪 杨永赤)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