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eaow
我在成都以西一个小县城长大。地域条件的限制使我无法像北京上海的孩子们一样骄傲地对别人说:我从小看话剧长大!我的童年是由书籍和电影填充的。文字给予我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思考。而电影,“就好像一扇梦幻的窗户,我很确定我从中看到的世界比我生活的世界更为有趣。”
较之于文字的影响,电影影象的震撼更深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烙下烙印。
初三某日去书店看到杂志柜台上一本杂志,封面是硕大的皮特和布兰切特。我拿起来发现是那年《看电影》的第一期。其实之前买过一本《看电影》,至今仍然记得那期封面是科恩一伙人,“阅后即焚,科恩大法”,哦,那期也有皮特呀。心理测试说我偏执又强迫症症状明显,如果我拿起的那本不是第一期,也许我不会有四年如一日的坚持。
在随后与应试教育博弈的几年里,《看电影》给我很多弥足珍贵的馈赠。记得第一年的每一本杂志我都一字不落地看完,每月月初、中旬和月底都要无数次去书店窥探新一期杂志的踪迹。
中考结束的那天出考场便跑去书店把嘱托老板留下的杂志一并给我,那是新浪潮的专刊和“为什么只有在有病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可以这么近”。
和很多读者一样,那些发生在杂志身上的故事总是大同小异,它也陪伴我们见过了失信失望失恋失落,见过朋友像侍者般在生命中进进出出,见过爱情来了又走不留痕迹,也见过一次次欢笑,一次次憧憬。高中依然坚持这习惯,而杂志开始订到家里,那些骑着单车去书店的日子也慢慢消失。渐渐杂志也看得不再那么细致,有时只是一页页翻过,就像某个老朋友打了个心照不宣的招呼。
但后来我明白,那一本本杂志教给我的,我并没有忘,并且成为我世界的一部分。400期时我还在青涩的初中,500期时生活早已天翻地覆。看着附送的那张500期封面的海报,我忍不住眼睛湿润。
高三时突发奇想去当个真心热爱艺术的艺术生。但电影学院像另一个世界般遥远。但是青春有个美丽的名字,只是一个人叨念着也会让自己热泪盈眶。这种热泪盈眶的心情,让我知道我在做对的事情,或者无谓对错,但终究充满了意义的事。
我带着一颗影迷的心,对电影的爱,对未来的憧憬,对梦想的责任,去了北京。
我报了文学系一个专业两个方向,经历六场考试,顺利拿下电影学院文学系两张合格证。7月中旬,拿到了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曾经以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就这样变得清晰可见甚至已然置身其中,在自身努力和旁人所言的天赋之外,《看电影》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它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涉猎了无数的电影,让我在北电复试时面对“写出影史上和〔Theartist1(艺术家)互为文本关系的电影”这样的题目时,不可思议地写出了十二部电影,让我知道巴赞的跳切是不该出现在〔Theartist1结尾的……除开这些直观的帮助,《看电影》交给我的宏大的电影观,则对我有难以量化的积极作用。
一本杂志就这样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以高考成绩看,我或许会做个律师或者金融从业者的。
开学在即,收拾东西时把箱子里的杂志按照刊号一期期重新排好,那么多杂志多到我甚至不能把最喜欢的几本带去学校。但没关系,我和《看电影》的故事也许还会继续。
那天和妈妈开玩笑说,以后毕业是不是能去编辑部蹭碗饭吃呢。说不定哦。
新闻推荐
本刊讯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验收专家组日前对成都巨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天府猪场创建部级标准化生猪示范场,进行现场评审验收。验收专家组在听取天府猪场创建部级标准化生猪示范场建设...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