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冰
小时候,做记者的老爸在我面前提得最多的报纸就是《四川日报》,而且他还珍藏了一大堆。
眼下,老爸最高兴的是,因为几次搬家折腾,他曾经拥有的很多报刊已经丢失,可那些发黄陈旧的《四川日报》却保存完好。时至今日,他还记得《四川日报》上的很多文章,有的段落还能背诵下来。
和老爸一样,我手里也有这么一堆珍藏着的《四川日报》。
我喜欢读《四川日报》,是在上小学四年级之时。那时我是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员,老爸要求我选播一些《四川日报》上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同时必须自己去采写校园的鲜活新闻,自己参照着《四川日报》上的模式写成可以播送的广播稿,再根据每期内容进行编辑、配乐和播出。随着这些锻炼,我的文字功夫见长,一天,语文老师说我写的消息很有描述能力,而作文则很有想像力,具备了写作的最基本素质。这让望子成龙的老爸喜出望外,自费给我订了一份《四川日报》。
2010年12月,成都刊物《高校招生》杂志的三位编辑、记者裴富强、赵莹、孔惠楠,为了证实即将面临高考的我是不是从小就阅读了大量报刊书籍,亲自到我的书房详细查看,发现很多张《四川日报》都“破烂不堪”(多次让老爸、老妈用胶水或固体胶粘贴),上面布满了我儿时用铅笔和圆珠笔写下的或工整或潦草的字迹。
令我高兴的是,在《四川日报》等报刊的编辑老师的关心、帮助下,数年的辛勤耕耘,使我在学习与写作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迄今为止,我的900多篇不同文体的作品在 《儿童文学》、《读者》等全国300多家报刊上发表。我的不少作品入选 《中国散文精选300篇》、《2011年度全国90后作家作品精选集》等50多种书籍。2011年6月,我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散文集《追忆似水年华》。我还获得全国性写作大奖100多项,2011年入选“中国90后作家主力阵容”(全国18位)之一。
2011年我顺利考入了四川大学。在大学的每一天里,除了需要为今后的生存而孜孜以求外,我想我还需要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间,以便能在白天的忙碌里抽身出来,看一看这纷扰的世界,也看一看那个浮躁、浅薄的自己。
这份空间,惟有一颗空明澄净的心灵才能予以面对,这颗心在哪里呢?我想,就在于那些在我小学时被翻看得“面目全非”的《四川日报》上,闲暇时我会将之翻出,看看上面我曾经写下的阅读体会、段落摘要,这时我的心瞬间宁静,原来这上面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重温当时走过的学习之路,我才会不被年轻时过多的赞誉所困扰。
新闻推荐
8月11日,近百位中外熊猫爱好者欢聚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参加由成都市旅游局、成都文旅集团、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熊猫故乡网改版上线暨“光影故事,美丽瞬间——‘我与熊猫\’全球...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