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成都市文化局召开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文化体制改革干部大会,宣布改革后的文化单位领导班子的任职通知。至此,成都市文化局在全省率先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彻底告别艺术院团建制。
在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王爰飞看来,文化体制改革是“老任务、新工作”,经过十年来的深化和推进终于“尘埃落定”,可谓来之不易。成都市是如何啃下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这块“硬骨头”的?记者进行了探访。
□本报记者 张良娟
早改早获益提前试水市场竞争
8月6日,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岳磊的办公室里,一份新的商演合约正等待签字。
签订商演合约,岳磊驾轻就熟。他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成都市整合各文艺院团组建成立成都艺术剧院,拉开成都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从那时起,成都艺术剧院就开始在市场 “试水”。“我们与民营企业合作打造的大型杂技剧《神话金沙》,自2009年底登陆北京进行商演,至今每晚坚持演出2到3场,已累计上演2200场。是北京演艺市场人气最高的剧目之一。”《神话金沙》登陆北京的同时,另一场完全市场化运作打造出的大型舞蹈杂技秀 《苏·SHOW》紧接着在苏州商演,把四川杂技送到了华东地区。
除了这些纯市场化的演出,成都艺术剧院近年来生产的很多主旋律作品,也尝试采用一些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营销。从话剧《坚守》、《情满玉树》到京剧《魂系油气田》等,都通过一些市场化运作方式,先后在全国各地进行了数次巡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岳磊表示,通过8年的不断尝试与探索,成都艺术剧院不仅在心理上做好了走向市场的准备,更重要的是,人才队伍也得到了锻炼,竞争能力得到了提升。“可以说,参与市场竞争让我们更加强大。这一次深化国有院团体制改革,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向市场的决心和信心。”
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静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已经完成了改制院团的划转、剥离,以及新公司的注册工作。下一步,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构建公司的内部结构和人员架构,遵循市场规律,以新的运作模式做强、做大公司。
科学制定改革方案院团实现分类“变身”
在2004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成都市于2011年初启动市属文艺院团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按照相关改革的要求和规定,此次文艺院团改革包括成都艺术剧院所属的8个专业文艺院团和成都市川剧院等,涉及职工近2000人。
如何保障改革顺利进行?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和“转制一批,划转一批”的工作要求,针对成都艺术剧院、成都川剧院这两大市属国有专业艺术院团的不同性质和功能要求,成都市科学合理制定改革方案,实施“一司两院两中心”的改革策略。
王爰飞告诉记者,一司是一公司,是指将成都艺术剧院院部及所属的歌舞、话剧、杂技等三个文艺院团推进转企改革,成立“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两院是两所研究院,是指将成都市川剧院和成都市京剧团调整为专门从事川剧及京剧艺术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展演的研究院;两中心是指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和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是将成都艺术剧院所属的曲艺、木偶皮影、民乐、交响乐4个文艺院团连同人员、编制和经费整体划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从事研究、保护、传承和文化惠民演出。同时成立 “成都市文化艺术人才中心”,负责转企改制院团离退休人员、离岗待退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转企前在编在职人员的身份和档案管理,不从事艺术生产和经营活动。
唐静认为,改革举措科学合理,配套政策保障到位,在尽可能保障每个人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激活更多优势资源,激活艺术人才的活力,是文艺院团能够顺利“变身”的最主要因素。
“这次市属国有院团的改革,既按照上级要求完成了改革任务,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既严格遵循了艺术创作发展规律,又最大限度地为转制院团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发展空间。”成都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树喜认为,通过这次深化改革,成都市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促进成都演艺事业和文化市场的大发展大繁荣。
新闻推荐
截至7月29日,成都搜房网监控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成都预计新推34个项目,其中纯新盘23个,老盘推新11个,纯新盘占比再次超过6成。另外,部分针对改善型购房群体的项目也将在8月相继开盘。□本报记者周显...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