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记者 王勤
全球追访
成都学子
刚到美国不到一年的蔡鼎,在印第安纳伯明顿大学的生活过得相当精彩。比如生活上遇到了一位神一样的室友,每一天新奇故事不断;再比如他在考虑今年暑假要找份什么工作,才能挣够自己第一辆二手车的钱……不过最大的变化,还是他刚到学校就把专业从商科换成了传媒,这对于一直都在父母指导下生活的他,可以说是人生一次重要的自我决定。尽管他渐渐感觉到,文科专业学到后面会越来越难,要保持一个较高的GPA(平均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路是自己选择的,他要坚定地走下去。
留学生记者档案
19岁的成都男孩蔡鼎,于2012年开始了自己的美国留学生活,作为一名大一新鲜人,他最大的感受来自于,美国大学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专业,他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蔡鼎进校时申请的还是商科,现在大一还没结束他就已经成为了一名传媒专业的学生。
留学“被选择”
身边这样的同学并不少见
2012年秋季,我成为全美综合排名77的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的大一新生。在去美国之前,我跟父母在选择专业这个问题上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我喜欢做与人接触比较多的工作,所以坚持要选择新闻专业,父亲却希望我选一个对于社会更实用的专业。“印第安纳大学的商学院那么好,倒不如选择市场营销,这也是属于跟人打交道的学科。”在父亲的一再推荐下,我最后拿着写有Business/ Com-merce, general(商科)的I-20表踏入美国大学。
在我身边还有不少跟我一样“被选择”的同学。我所就读的Kelley商学院全美闻名遐迩,我所认识的中国学生90%都选择了商科,但不少人却说因为看着别人都选了,也就随大流选了个商科,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学科其实根本没概念。
相较于父母之命与随大流的两类学生,近年来留学中介的留学顾问也成了学生定夺专业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我有一位来自成都的刘姓同学就说:“我申请学校时,中介的顾问告诉我申请数学专业更容易被录取,所以我也就稀里糊涂地选了个数学”。
专业二次选择
兴趣就业前景全方位考虑
幸运的是,国外大学目前几乎全部采用学分制,想要获得毕业证,学生需要按要求修满基础和专业两类课程的学分。学生到底想学什么专业,前期的申请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到了学校可以重新做一次选择。在美国,大一新生入学前都会有1-2个星期的orientation(新生报到会),这段时间学校会安排新生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见自己的选课导师,导师们会充分询问学生的兴趣、学习背景、职业意向,并据此给出建议。一般来说,大一、大二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尝试了解不同的专业,在修完基础学分的同时有的学生甚至可以等到大三或者大四再决定以什么专业毕业。
我与导师第一次见面后,就立刻为转到传媒专业做起了准备。第一学期,我除了选修微观经济、微积分等基础学分以外,还选择了大众传媒等新闻专业要求的必修课程。而刘同学则把专业从数学改成了会计。而同样是数学专业的彭同学,在大一下学期将专业换成了心理学。
选课老师刚开始一般会通过国际学生的SAT成绩来推荐选修基础课程。当学生真正要进入某一个专业学院学习时,往往这些学院会看前期基础课程的成绩怎么样。例如想真正进入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商学院学习,英文写作、商业演讲、微积分、基础会计等基础学分课程的成绩必须达到B以上。”我的选课老师Anna通过邮件接受我的采访时谈到, 根据她这些年当advisor(选课导师)的经验,保守估计,起码有50%的学生在大一结束时或在大一期间都转了专业,很大程度上跟他们没有达到入学条件有关。
本期主持记者点评
关于专业学院在入学条件上的要求,我在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官方网站也看到类似的条件。例如该校大众传媒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课程要求以外,还需在大学的前两年完成数学课程,以具备很好的推理能力,大学期间学生还需要完成3-4年的外语学习,理科学分不能少于16个。
虽然美国大学给了学生很多选择的机会,但选课选专业是个技术活,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又要保持良好的GPA(平均分),所以对中国学生来说,不仅要勇于尝试,了解不同的专业,更要懂得与选课指导保持长期充分的沟通,让自己选对课、选好专业。
新闻推荐
近年来,赴港求学一直备受学生及有深造意向的人士青睐。选择赴港读本科的内地高分学子,前几年一直是媒体的焦点;而近年,受过高等教育、有深造意向的人士选择赴港读研的也越来越多。启德留学成都分公司...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