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17岁少年造“火箭” 想升空 不行 这名成都少年称,已具备5000米升空能力 但由于不允许私自发射火箭,能否上天尚待验证

来源:成都商报 2013-02-24 12:46   https://www.yybnet.net/

成都商报记者 施斌

摄影记者 卢祥龙

核心

提示

造汽车、造潜艇、造飞机……近年来,民间制造家屡屡抓住人们眼球。

不过这些都out了!这些东西,无非就是在地球上活动。下边我们介绍的这位,他制造的东西,是要提升到另一个层面: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直接进入到宇宙的层级!他造的是火箭!

他叫马骏驰,17岁,成都十二中休学学生。

投入三四千 耗时近一年

17岁娃娃造出“火箭发动机”

马骏驰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动手造火箭的想法很早以前就曾有过,还专门找来一些有关火箭发射方面的专业书籍研究,在网上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交流;理论研究基本成熟后,在去年3月休学后不久,他便开始潜心制造火箭的发动机。“以前上学的时候就把父母给的饭钱省下来买材料,后来休学后,就把原来上补习班的钱拿来用。”马骏驰说,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用三四千元的成本,就造出了火箭发动机。

马骏驰拿出家中一个长约30厘米、直径5厘米左右的不锈钢材质发动机壳体,和一个用蓝色电工胶布缠绕、内部材质为特殊隔热膜的燃料棒,仔细向成都商报记者讲述起他创造的火箭发动机的原理。

燃料用石蜡 液氧做氧化剂

模型火箭发动机能喷火

“我这个发动机使用的是液态氧做氧化剂,燃料使用聚乙烯或石蜡,比起目前多以四氧化二氮等有毒性气体的火箭燃料相比、清洁环保。”“当然,正式制造火箭时,就不能用质量过重的不锈钢了。”

在马骏驰展示的点火实验视频中,这个被角铁支架固定、横置于地面管状自制火箭发动机,喷射出细长的火焰。马骏驰指着火焰中清晰可见的数个光环告诉记者:“这叫马赫环,是由于气体在出口继续膨胀,然后受背压环境的压缩而产生的基波发光造成的,通常只有在喷流超音速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因此他坚信,自己以液氧为氧化剂的液态发动机已获实验成功:“最成功的一次实验,工作时间接近20秒,推力达到20公斤,已经具备5千米的升空能力。”

他的“火箭” 行不行?

■法律法规:不允许私射火箭

虽然马骏驰坚信自己能造出火箭,但目前这只能是其单方面说法,因为根据目前法律法规,自制火箭升空仍只是梦想,所以也验证不了他造出的发动机,是否能真的送火箭升空。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管理规则》第四条规定,对空管运行和空管安全管理中设计空管安全的问题,由民航总局、民航总局空管局、民航地区管理局以及民航地区空管局协调解决。另一方面,业余火箭的界定不清,和其对空发射在中国暂无先例,也使得自制火箭的人们的申请屡遭碰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院长蔡国飙昨日在电话中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发射一枚自制火箭往往要得到研究部门、实验部门,以及发射基地等多方配合才能实现;不仅如此,火箭发射关系着升空安全及落点安全问题,甚至很有可能威胁到飞机等正常航行的飞行器;这或许是民间自制火箭难升空的客观原因。

■技术层面:升空需很多要素

前日,成都商报记者在参观并听取马骏驰介绍他的火箭后,致电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荆木春告诉记者,火箭能否发射成功,从技术角度来说,取决于升空轨道和有效载荷,以及设计结构、燃料能源支持、发动机推力比等多项综合因素;马骏驰的火箭只能称之为探空火箭,而不是专业意义上形成闭环轨道、并围绕地球运动的火箭。

他的性格

很好强

马骏驰的班主任老师曹力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她印象中,马骏驰的确在物理方面很突出,而且喜欢做实验、经常问一些同龄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性格也显好强。“他是个偏才。”曹力如是形容。

在父亲马希的眼中,儿子从小就在理化方面表现出来极大的天赋。上次我手机通话出了问题,拿到外面去修要将近一百元,他从网上买来个配件、自己拆开装上,二三十元就修好了。”

马骏驰的父亲早年是一位国企管理人员,爷爷奶奶都是四川大学的退休教授;马骏驰认为自己酷爱发明创造,与爷爷总是以实验方式破解他年幼时的种种好奇不无关系。

“当然还是要上学。”休学近一年后,当成都商报记者问及马骏驰是否还会重返校园时,他毫不犹豫地肯定答复。

新闻链接

那些民间造火箭的人

2008年12月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2007级保研学生中挑选的15名学生,自主研制的“北航2号”创造了我国固液混合发动机成功发射的先河。

今年1月,18岁青年卢驭龙,在深圳经过3年的研究实验,成功研制出一款液体火箭发动机,仅仅做了测试。

2011年11月,华南理工大学的胡振宇等五名90后大学生,历经11个月时间,自制出了高度达到2742毫米、碳纤维和航空铝的复合材质、测试总冲纪录达到14837牛秒,据称系中国民间最大的业余火箭,未能获准升空。

新闻推荐

电脑一族如何缓解眼疲劳

经常眼痒、眼痛、视物模糊,甚至复视,有时眼干,有时流泪,还时常伴有头疼、脖颈酸痛,这是你静坐太久始终凝视电脑屏幕后,最常见的一系列不适表现。无论忙于工作还是个人娱乐,你都在经历恼人的用眼疲劳。虽...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17岁少年造“火箭” 想升空 不行 这名成都少年称,已具备5000米升空能力 但由于不允许私自发射火箭,能否上天尚待验证)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