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宣 文/图
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发挥好“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这是省委 “多点多极支撑”战略下,成都必须肩负的责任担当。
落实省委、市委要求,朝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发展目标推进,带领人民迈向美好生活——这是成都市锦江区全力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型精品城区的时代使命。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生活。2007年以来,锦江区通过全力推进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 “三大体制改革”,进一步创新了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程、社区民生服务工程、小区院落自治工程以及社工队伍建设工程的 “四大基础工程”,进一步夯实了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同时,坚持把社会管理与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相结合,突出重点,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措施方法上,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城区社会管理,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锦江特色的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新路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2012年9月,成都市锦江区成为西部区(市、县)中唯一获评 “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提高认识,加强政策支撑,使社会管理工作在创新中得到进一步加强,让社会管理真正成为服务人民、温暖人心、凝聚民心的一项工作。”锦江人如是说。
以人为本
构建从青少年到老人的社会服务体系
“老人家里起火了,一按‘长者通\’消防就来了。”1月26日,四川媒体再度聚焦锦江区,关注“长者通”。
当天,锦江区较场坝中街42号5栋1单元的李大爷在自家客厅里用烤炉烘烤衣服,衣服突然起火,并引燃了旁边的家具。李大爷按下“长者通”按钮,另一端的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立即调出老人的资料,确定老人的具体地址、健康状况,同时拨打119报警。接到报警后,消防和急救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将李大爷救出,送到医院治疗。
尽管这是锦江消防大队针对“长者通”系统举行的一次演习,但“长者通”系统的敏捷反应和较强的实用性,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根据成都市老龄委通过的《“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提出了在未来五年要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实现集中养老。
基于“9073”的大背景,2012年5月18日,成都市锦江区“长者通”呼援中心试运行。作为锦江区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发展老龄事业惠及民生的又一创举,由成都市锦江区政府主导,成都市锦江妇幼保健院医疗管理集团参与的成都市锦江区“长者通”呼援中心,是为60岁及以上老人居家养老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中心的服务内容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和以解决其日常生活所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长者通”呼援中心通过先进技术实现“一线通”,一端连着呼援中心,一端连着居家老人。当老年人需要帮助,只需一按按钮,就能连通呼援中心,中心根据老人需求,为老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紧急救助和非紧急救助。紧急救助包括求助110、119、120,在120紧急救助时,呼援中心同步将老人的健康资料传送到收治的医院,并将救治信息及时通知病人家属。非紧急救助包括服务信息查询、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家政上门、电器维修、寻医问药等多项综合服务项目,以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据统计,锦江区家庭养老的老年人数大约8万人,按“长者通”呼援中心第一期建设的服务规模,可以实现锦江区家庭养老的服务全覆盖。在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后,其服务可覆盖成都市主城区所有老人。
“希望‘长者通\’呼援中心能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立足锦江、放眼全国,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3月7日,锦江区委书记周思源再次来到“长者通”呼援中心,就进一步推动养老事业相关工作进行调研。要求“长者通”呼援中心为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要充分利用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老年人了解中心的作用。
让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近年来,锦江区加强社会建设,大手笔投入养老事业建设,先后在16个街道建成养老助残关爱中心,在64个社区初步建成社区养老助残关爱站,同时还在四川率先发放养老服务券等创新举措,通过不断积极探索,走出养老服务新路,形成了坚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锦江特色。
关爱老人,善待青少年,以人为本,锦江区还打造三大平台:青年创新创业新平台——青年创业城,开放式社会服务平台——青年空间,服务少年儿童的新平台——少年空间,进一步服务青少年,提升青年创新创造能力,满足青少年各种学习生活需求。
由此,锦江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起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体系。
先行先试
“开闸”培育社会组织服务人民
社会管理创新的要义是要努力拓展社会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让社会去自我建设、自我发展并衍生出自治的秩序。
早在2009年,锦江区通过率先探索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轨制,“放闸”社会组织的登记条件和准入门槛。目前,全区社会组织达789个,其中60%的社会组织是备案制,万人拥有社会组织个数领先全国。同时,成立全国首个区(县)级地方性公募基金会——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并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7大类25项服务目录,为社会组织成长提供了空间。仅2011年,区级部门及街道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约80个,项目资金已达6000多万元。此外,成立了全国首家区级社会组织管理局,由重登记转向重服务、重管理。
“7500元第一次,7500元第二次,还有加价的没有?7500元第三次,成交!”1月23日,锦江区一场特殊的艺术品拍卖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由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锦江公益年会上,90多家企业负责人争相举牌,支持健康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11件艺术品全部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捐赠,当天总共拍得242500元,这些资金将全部注入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公益账户,用于支持健康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主办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作为全国第一家专门服务社会组织发展、助推公益事业的区(县)级公募基金会,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自2011年12月诞生,通过市场手段,破解了社会组织“生存难”:先后建设了锦江88号青年空间,资助了锦江区“长者通”呼援中心,启动了2012年度种子计划公益项目,举办了首届金拇指大学生公益项目创新大赛等活动。先后实现了对25家公益机构、29个公益项目的支持,同时对19个大学生公益团队的优秀创新项目给予了表彰和鼓励。“基金会的职责,就在于助推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魏宇光介绍,一年间,共收到14家爱心企业、3名热心公益人士捐赠的物资,折合人民币共300余万元,另外还有2000万元来自政府的注资。来自国内外30所高校70位专家、学者参与到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的近100项活动中。
“社会组织在锦江区开展的公益性项目可申请基金会资助。其项目的确定、实施、结果评估和资金管控的全过程在网络上公开,对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进行全程监管和公示,这就保证了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魏宇光说。
锦江区探索的步伐不断前行,并确立更高目标:今年将大力发展养老助残事业,放手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新增2家养老院(中心),新增养老床位700张以上;办好“长者通”呼援中心,新增用户突破1万户;促进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完成盲人体验中心建设;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治理结构,支持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做大做强,加强社会组织评估监管,新增社会组织100个以上,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新闻推荐
短评打一个电话,就能召到出租车,这样的场景是一种理想状态。遗憾的是,记者的走访表明,现实离理想还有差距。从硬件上看,成都市电召服务中心系统功能较为完善,问题并不出在“技术”上,问题核心是卡在了利...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