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评论员 付克友
核心
提示
有两点不能或缺:一是消费者代表的选择要面向全国,且保证比例;二是价格听证主持者,恐怕不能再由或只由当地价格部门担当。一句话,不能由景区所在地相关部门来闭门造车。
湖南凤凰古城门票成为舆论焦点,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23日审议的旅游法草案也将焦点对准景区门票。草案中明确提出:“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应当提前六个月公布”,且“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应当严格控制门票和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上涨,拟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论证其必要性、合理性”。
景区门票涨价,除了发改委一纸“三年一调”的规定之外,几乎成了各地想涨就涨的自由表演。因此,通过法律明确价格听证,是无奈之举,也是必要之举。问题在于:在其他各种价格听证会往往成为“听涨会”的前车之鉴下,价格听证能否对景区门票形成有效约束,很是令人怀疑。公众担忧的是:景区价格听证非但不能成为价格上涨的紧箍咒,反而成了价格上涨合法化的通行证。
现有的价格听证会,之所以成为“听涨会”,在于听证制度本身存在问题。比如,听证人员的遴选,一方面在组成比例上,消费者代表过少,部门代表过多;另一方面在遴选程序上,不够公开透明,参与度不高,以至于公信力缺失,专家代表也往往沦为利益说客。另外,在听证程序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听证代表并没有更多的发言权,也没有更多选择权,只能在利益相关者提供的涨价方案中做“最不坏的选择”。而除了要面对这些问题,景区价格听证还要面对更大的考验,即必须超越地方的保住主义和既得利益。
无论是自来水,还是天然气,这些公用事业都有着固定的消费群,而且消费者和生产者同属一地。价格听证的主持者,也是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正因为都在一个“屋檐下”,相关的听证人员至少具有了名义上的代表性,主管部门通过听证来协调各方利益,也显得名正言顺。但是,与这些价格听证不同,景区价格听证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面向一个更加广阔而开放的市场,也面对更加广泛而众多的消费者。水价、气价上涨,增加的利润毕竟还可以说“肉烂在锅里”;但游客来自四面八方,他们付出了昂贵的门票,在景区消费,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却并不能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这里的经济逻辑是:外来游客作为国民,也是景区资源名义所有者,不应被门票“宰客”;同时,他们带来的内需增长和经济利益,应抵消部分门票支出。因此,如果景区价格听证足够公正,就需要有崭新的制度设计,其中至少有两点不能或缺:一是消费者代表的选择要面向全国,且保证比例;二是价格听证主持者,恐怕不能再由或只由当地价格部门担当。一句话,不能由景区所在地相关部门来闭门造车。
最大的问题是:谁愿意给自己的头戴上紧箍儿呢?最坏的结果是:景区都纷纷欢迎价格听证的到来,因为终于为涨价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你看,一切都是依法办事呢。如果是这样的价格听证,不要也罢。
新闻推荐
解读全球连锁经营500强:马立可———创新or 死亡? 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变革者 马立可:把利润还给消费者把全球化服务带给车主
在地震发生后的两小时内,马立可立即向壹基金捐款6万元,并郑重承诺将原定于从2013年4月22日起进行的机油回馈推广活动中全部收入的10%,在本次活动结束后捐献给灾区,以表达马立可对灾区同胞的支持,...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