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记者 樊英
特约留学生记者档案
华锐 2006年毕业于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2010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现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将于今年9月赴哈佛大学攻读历史学与东亚语言博士学位。
本报特约留学生记者 华锐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报道
对学历史这件事,大家一般的印象大概就是安贫乐道,埋首故纸,不食人间烟火。如果再说到拿着微薄的奖学金不远万里到海外学中国历史,那大概就是剑走偏锋,百无一用。兼之要说到历史,都知道我们乃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跑到外国学历史,简直有点想不通。其实学历史并没有这么高深。所谓历史考证,不过就是过往的八卦。
因为爱好改志愿学历史
高考填志愿,最初报的是北大的元培实验班,后来实在因为喜欢历史,自己又跑到招办把志愿改了,最后如愿上了北大历史系。北大毕业之后,远渡重洋求学加拿大,再到即将到来的波士顿八年苦读,我一直以为历史研究只应该是一种爱好,翻阅史料可以满足对过往人事的好奇心,重读史事又可以为今人理解今日世界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虽无三致千金之效,一杯清茶,三五好友,钩沉发隐,读史阅世,何尝不是一件快事呢。学术不必这么功利,学业也不能步步为营,只要心有所向,学有所好,就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到西方寻找好奇心
成都中小学的影壁上都习惯挂一幅彩绘世界地图,上附国民校训一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但把这句话做到极致的,似乎却是在北美人文院系里埋首故纸堆的“冬烘学究”们。我所在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各位先生们,大抵都是因为对东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投奔中国史门下的。这些东方取经的西洋唐僧们为学术而学术,为理解而理解,在他们执着的国际主义精神对比下,每走一步都时时算计斤斤计较的我们,就实在是寄蜉蝣于眼前,渺沧海之一粟。
在海外回看国内历史研究
在UBC,历史系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是兼收并蓄,东西共和。研究生不仅要上中国史的必修课,也必须和研究美国史、欧洲史的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在深厚的人文氛围之中,中国史绝不再只是一二学者安身立命的工具,而是进入更广阔的全球历史时空的切入点。在读硕士的两年里,我上过美国文化史教授开办的研讨班,参加过加拿大思想史教授指导的人文写作训练课程,这些经历迫使我不断地把中国放在世界历史的语境中来考察,和不同史学领域的同学们对话。大家虽然关注的地域差异极大,问题意识不尽相同,但时常分享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却获益颇丰。更重要的则是老师同学们对创新的鼓励:学术没有对错,只有思想的争鸣。这也许和北美西岸自由散漫的文化氛围有关,大概也可算是UBC中国人文研究近年蓬勃发展超英赶美的一大动因。
新闻推荐
成都商报记者樊英核心提示清华大学作为我国最高等的知名学府之一,无疑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而要考取清华大学,其激烈的竞争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其实,有一种上清华的途径甚至...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