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柿子程志立摄
大坪秋色袁建摄
这里是大坪周明虎摄
秋的色彩刘朝伟摄
秋入大坪彭雪梅摄
幸福母子刘朝伟摄
山里人古鸣清摄这是一片凡尘中的净土,安静闲适,了无杂念。
这是一个童话中的世界,金色掩映,川西民居。
这是一处被遗忘的桃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没有污染,没有喧闹……这里,是大坪,成都“小丹巴”。
有些人,有些风景,可能真是在等待一种缘分。比如大坪,你来,或者不来,风景一直在那里。如果不是一位摄影家的偶然发现,我相信,大坪的自然美丽仍将遗落在深山里。
深秋的季节,踏着一地的银杏黄叶,沿着阳光斑驳的小径,我和几位摄影爱好者走进了这个被称作“成都小丹巴”的自然村落。
沿着那些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那些有了岁月记痕的石阶,你不知道会走到哪户人家去。大坪村里的人家自然分布,错落有致,房子大都为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青砖、青瓦,典型的川西民居特点,处处体现着质感美、自然美。
银杏树是大坪的一大特色。十几棵上百年的大银杏树分散在村子里不同的角落,生长十余年的小银杏树更是随处可见。这个季节,银杏叶已经变黄。整个村落,都被金黄色所笼罩。在银杏树下,一阵阵秋风吹来,银杏叶飘落下来,你会不觉地伸开手臂,仰起头,轻轻闭上眼睛,来一次深呼吸。此时,你就是那一片叶子,一颗果实……
一个孩子在林间的小路上学步。孩子很小,牵着妈妈的手,踩着地上厚厚的银杏叶,步履蹒跚。旁边,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正翻开银杏叶捡拾白果。我们举起相机,按动快门,记录下这一幅怡然之乐的画面。这对母子并没有躲闪,还对我们报以羞涩的笑容。没有过多的打扰,也不需要言语的交流,却能感受到内心的那一份温暖、信任与真诚。
那些长满青苔的小路上,村民们背着背篓,与我们擦身而过。或许是回家,或许是刚出工,没有疲倦,也没有焦急,更没有诧异于我们的到来。这儿仿佛已经隔离了多年,而多年的遗忘让他们找到了一块心灵洁净的土壤,在快乐中自由来往。
村子里静静的,除了偶尔有几声狗叫。那些低低矮矮的木栅栏里,油菜、豌豆自顾自地生长。农家院里,几位老人纳着鞋底,不时弯着身子交谈几句。狗,趴在老人们的身边,似睡非睡,享受秋阳的温暖。有人来时,随意站起来叫上那么几声,又进入到它的梦中。
这样的生活也许只有这里才会有。这种安定与幸福的农家生活,让这里的人感到了生命的真实与心灵的执著。我想起了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词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眼前这不就是世外桃源的景象么?!这景象,让人忘却所以,忘却所有的烦恼。
“柿子!快看,好多啊。”在半山腰上的一户农家前,同行的一位老师激动不已。柿子树叶已落尽,一树的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如一个个红亮的小灯笼。许是听到说话的声音,农家的柴门打开了,主人走出来。听说我们是来摄影的,主人十分热情。交谈中,我们得知他叫周志军,60多岁,和老伴一起生活,3个孩子都在外面安了家。
周志军老人带我们去摘柿子。一到树下,“噌噌噌”踩着树枝,老人几步就上到了树顶,敏捷的身手让你不禁会怀疑他的真实年龄。很快,老人摘好了柿子,还从屋里拿出了一些佛手瓜,为我们一一分装好。临走时,我们准备给他一些钱,老人立即婉言相拒。“就这些个东西,给什么钱啊,不是瞧不起我们吧。下次你们再来,我们推豆花儿招待你们。”一种感情突然涌上我的心头,这种真诚,这样的质朴,我们已经久违了。
离开周志军老人,沿着山路,我们继续上行。路旁的坡地上栽着一些银杏树,树林下是一行行排列整齐的茶树。茶,是大坪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同行的大坪村村支部书记袁明志说,枇杷茶是贡茶,村里现有上百年的枇杷茶树100多棵。依托枇杷茶,大坪村现已发展绿茶种植1000余亩,形成了绿茶种植、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
半山腰处有观景台,从观景台往下看,整个村落尽收眼底。展眼望去,一幅大气磅礴、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就在眼前。顺着缓坡和台地,漫山色彩飞扬。大红的枫树、深红的杉树、金黄的银杏,白墙青瓦的房子点缀其间。大自然真是个杰出的画家,把这团团簇簇的红、闪闪烁烁的金奇妙而又和谐地结合起来。峡谷中,文井江水,顺着山谷蜿蜒流淌。一处水坝,高峡平湖,如镶嵌在大坪村的一颗绿宝石。瑞雪,在远处的整个峰峦之巅,阳光照处,分外夺目……
深吸一口气,缓缓展开双臂,俯仰大坪天地、山川、峡谷,我心如止水。
我不知道,大坪还有多少未知,还有多少美丽!
恒久期待着:这些洞穿生命的自然之美能更持久,更壮美。
●本刊记者刘朝伟
新闻推荐
本刊讯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讲师郭祎上月31日来崇,作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报告。郭祎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和总体...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