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都在砌砖:一个人抱怨在做苦力,在砌砖;一个人说在完成任务,在砌一堵墙;另一个人则认为在建造一座美丽的教堂。三种心态在职场中屡见不鲜,不同的心态,决定不一样的成就。
对于身在职场的人来说,如果做的工作,不但喜欢,还是最适合和最擅长的,那就再幸运不过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要瞧不起卖盒饭,卖盒饭卖到一定境界,可以搞个全国连锁;不要看不上收垃圾的,收垃圾到一定境界,那叫资源再生利用……
现在流行一个词汇,叫做“以终为始”,大到人生规划,中到学业、职业规划,小到一个具体任务。换句话说,先想清了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制定计划,并努力实现。史蒂芬·柯维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就是“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按照“以终为始”这种思维方式,在填志愿这件事情上,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就非常重要了。国外大学就比较看重学生对未来的定位,而中国的很多孩子,对自己的将来依旧是懵懵懂懂。
前年6月23日,我到新会展中心参加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在电子科大展台前,一位家长领着女儿,不停问招生老师,“哪个专业好就业?”“这个专业毕业后工资多少?”这种关心“钱景”的现象,在咨询会上屡见不鲜。而“地位”、“舒适”等,也是家长关心的问题。
电子科大现场负责人对我讲,家长有个误区,就是不问孩子兴趣爱好。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少定位,没有目标,往往把资料收集一大堆。家长要留意,填报的高校入读一年后是否可以转专业,如果孩子不喜欢报考的专业,好有个退路。事实上,很多孩子填报志愿时,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恐惧、荣誉和利益是驱动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家长千万要记住,如果专业不是孩子的兴趣爱好,他就会缺少荣誉感;而单单靠利益去驱动,孩子也是不会快乐的。
“现在流的汗水和泪水,就是当时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脑子里进的水。”这句在网上很火的段子,说出了很多志愿填报失误者的心声。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所以,在本期的高考志愿金刊上,我们特别选择了一些高考志愿填报失误与成功的案例,希望给家长和学子们以借鉴。
去年,我的外甥女高考,成绩下来后也是非常着急。好在她的目标比较明确,就是学医。
外甥女的医生梦,源于7年前我父亲的去世。在为父亲办后事时,我对外甥女说,我们这个家族里没有医生,你是下一辈中第一个考大学的,将来学医好吗?还在读初一的外甥女含着泪点了点头。她的目标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南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其次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
不幸的是,高考成绩出来,她的成绩超过二本线不到20分,是复读还是选择二本院校的医学专业?我一直也在帮她思考。最终,我打听到一个二本院校的中医学专业不错,而且属于运动医学的范畴。外甥女幸运地被这所院校录取,5年制,进校后,她一直都比较刻苦,说争取直升硕士,这让一家人都很欣慰。
其实,职业无贵贱,也总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喜欢。因此,在参照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后,不妨准备一张纸,把这个专业、将来有可能从事的职业的利弊写出来,跟孩子对照一下,并和子女坐下来,开诚布公地分析。
我的一个同学,当初父母给他选择的是烹饪专业,理由是“每个人都必须吃饭”“饿死的厨子有三百斤”。然而,现在他却在高速公路当收费员,原因是他不习惯很早起床很晚才下班的生活,并成了“收费员中最好的厨子”。
跟以往一样,我们的志愿金刊也刊发了麦可思发布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希望以终为始,通过红牌专业、黄牌专业、绿牌专业的发布,为即将填报志愿的考生们提供真实有力的数据参考。
选专业这个事,真应了市场“供需”调节规律:都说“建筑学”专业吃香,大学一窝蜂就开设这个专业,学生也一个劲报考,说不定过几年,这个专业又产能过剩了。像当年很火的“法学”、“新闻学”专业,就是这样走下神坛的。
本月上旬,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来到四川,谈到加州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迅速崛起的原因时说,这些学校紧随国家的社会经济战略转型,都有前瞻性的眼光,紧密联系实践,参与最前沿的工程和相关研究。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创立者就希望能创建一个自由的学院来适应正快速发展的美国。因为二战和冷战,美国政府在自然及工程科学上大量投资,麻省理工帮助美国政府研发B-2幽灵隐形战略轰炸机等,赢得“战争学府”之美誉。
时势造英雄,学校这样,个人亦如此,个人要取得足够大的成就,就要跟时代大背景结合起来,跟民族、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中国现在大力建设海军、空军,你是否想过,让孩子将来成为航母专家、无人机专家、隐形战斗机专家、核潜艇专家?中国现在大力实施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你是否想过,让孩子成为第二个袁隆平?
《庄子·列御寇》里讲了一个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开设的部分专业,已成为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屠龙之技”。学子和家长在选专业时,一定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什么是人才,简单地说,就是不可复制,别人不能做的事情,你能做;别人能做的事情,你能做得更好、更创新……
怎么填志愿,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成都商报记者 杜玉飞
新闻推荐
成都商报“我看未来20年”公益演讲 昨日读者抢走半数门票 今日最后一天抢票 叶永青毛继鸿明日与您相约
明日下午两点,成都商报“我看未来20年”大型公益演讲将迎来两位嘉宾,时尚界和艺术界的两位大腕将联手带来这场演讲。一位是著名艺术家,罗中立的同学、被周春芽、方力钧、张晓刚等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称...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