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工作一直伴随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构建、发展而逐步成长。2012年6月,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使成都文化志愿者有了专门机构,标志着文化志愿者工作朝着组织专业化、运行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
在成都市文化馆组织推动下,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已拥有分会55家,注册登记会员1.6万多名。今年,还将在4000多支基层文化队伍里培养发展4万名文化骨干纳入文化志愿者队伍,为成都文化志愿者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着力四个创新,形成文化志愿服务的规范建制
组织机制创新———形成各类社会单位共同参与的文化志愿者组织形态。成都市文化馆全面负责文化志愿者的总体组织、策划、实施和运行,建立市级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帮助“文博”“演艺”专业艺术单位、社会组织以及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旅游学院等高校,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务队伍。
管理模式创新———建立高效规范的文化志愿服务“总分制”管理网络。人员实行“分管理、共使用”原则,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单位既可独立招募、管理、培训和使用自己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各个成员单位又可共享文化志愿者资源;成工作实行“总指导、分实施”原则,总会可对分会进行业务指导、支持,同时总会志愿者活动可由分会参与或与分会共同举办志愿服务项目。
工作思路创新———转变活动形式从“送”服务到“定”服务。针对不同环境、不同人群存在的不同的文化需求,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由单向的“送”服务转变成双向的“定”制服务,真正做到送去群众所需要的文化服务。
服务模式创新———联动服务打造全市性文化志愿品牌活动。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与55个成员单位联动服务,策划组织多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名师大讲堂”———活动面向基层广大群众,在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提供高端文化艺术知识教育和技艺辅导,直接受益基层群众10万余名。“名师大讲堂”名家荟萃,邀请中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著名作家流沙河、“二度梅”获得者陈巧茹、知名国画家叶瑞琨、国家蜀绣传承人郝淑萍、巴蜀文人李殿元等40余名专家学者开设了名师课程,被评为2013年文化部“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建立“文化暖心驿站”———选择全市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驿站,帮助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活动。
实施“十个一”行动,全面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
壮大一支社会化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力争在2014年底,使全市登记注册的文化志愿者超过2万人。
搭建一个文化志愿数字化服务平台。结合成都市文化馆正在策划建设的全市公共文化数字化项目,搭建“成都文化志愿服务”平台。
出台一份文化志愿服务指导性文件。拟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成都文化志愿服务的意见》,明确文化行政部门、协会与志愿者及志愿团体工作边界,明确志愿服务的办法,规范对志愿者的注册及管理,开展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课题研究。
实施一项有影响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以边远、贫困地区为重点,结合提升基层文化阵地的使用率和满意率,在全市选择10个基层文化阵地,建立“文化暖心驿站”,开展点对点的志愿服务。
打造一个常年性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在去年被评为文化部“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打造“名师大讲堂”升级版,扩大合作机构,丰富活动形式,同时在发挥名人效应的同时,引入草根力量,并逐步扩大活动的覆盖面。
召开一次文化志愿者交流表彰大会,邀请相关专家、志愿者代表等,进行经验交流,同时对评选出的全市2014年度十佳文化志愿者(团体)进行表彰。
开展一项文化志愿服务宣传推广。与媒体合作,推出志愿者系列专题报道,吸引社会关注文化志愿者、支持文化志愿服务。
聘请一名文化志愿服务形象大使。每年邀请一位文化志愿者担任年度成都文化志愿服务形象大使。既可以是文化名人,也可以是表现突出的普通文化志愿者。
开展一次文化志愿者专项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专业机构、资深志愿者,对全市登记注册的文化志愿者开展一次专项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开展一次文化志愿者异地交流。组织开展成都市的“细雨春晖”文化交流活动,由协会牵头组织全市文化系统的文艺骨干奔赴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原载中国文化报7月11日7版,有删节)
新闻推荐
昨晨,世界杯季军争夺战落下帷幕,巴西0比3不敌荷兰队,昨晨的比赛仿佛是那场1比7惨败的重现一般残忍。仅仅在1个月前,踌躇满志的东道主还是夺冠的最大热门,但当1个月之后,留给足球王国的只剩下了一连串耻...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