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记者 祝楚华
核心
提示
各种智能芯片
已经应用于冰箱和空调上的一款智能语音芯片,支持6米距离内的直接语音识别,包括待机下的语音唤醒等,正在研发的第二代芯片,能听懂更多不同地方的方言
即将研发完成的一款应用网络视频改善等技术的芯片,能消除或者修复网络视频在压缩中造成的缺损,让视频最后播放的效果,基本恢复到压缩缺损前的水平
正在研发的一款应用超分辨等技术的芯片,能把标清视频播放出超高清的效果,相当于把视频清晰度提高到原来的20倍左右
今日关键词: 坚持“促改革”与“强创新”并重
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强调要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发展所有问题的总钥匙,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和创新两项工作,是增强成都市经济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的根本所在,必须常抓不怠。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要未雨绸缪、稳步推进,在经济增速回落的时候更要狠抓落实、力求突破。
企业榜样
上榜企业:虹微技术
上榜理由:在长虹围绕基于家庭互联网的“智能战略”开始向互联网思维的企业转型,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渗透到研发、设计、管理等各个领域的过程中,以虹微为主体的芯片研发创新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助推长虹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成都造”智能芯片
让家电“听话”
对着空调说一声“宝贝,请开机”,空调就会自动打开,还会按语音提示调到你需要的温度。这样的场景,在家电巨头长虹的产品中已经成为现实,下一步还会实现更多种类的语言和更多词汇的识别,而类似这样的智能产品在长虹也越来越多。之所以这些产品如此“智能”,其重要原因便是它们都有一颗由四川虹微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科技含量的“成都芯”。
这家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四川虹微技术有限公司,是为长虹的终端产品做芯片研发与应用的高科技企业。在长虹围绕基于家庭互联网的“智能战略”开始向互联网思维的企业转型,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渗透到研发、设计、管理等各个领域的过程中,以虹微为主体的芯片研发创新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助推长虹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主人说句“开机”
空调应声启动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对空调、冰箱、电视等家电设备的控制,无非是插上电源插头、摁下开关键,或者用遥控器进行调控。但是,正如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以语言最为直接一样,人和这些家电设备的交流,如能实现用人类的语言直接交流,那将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如今,在长虹集团,这种人和家电设备的语言交流已经成为现实。去年,由长虹旗下的虹微公司研发的一款“复合智能语音芯片”,是帮长虹旗下部分冰箱和空调实现这种人机语音交互功能的功臣。据了解,这款智能语音芯片支持6米距离内的直接语音识别,包括待机下的语音唤醒等。
据四川虹微技术有限公司IC事业部负责人何云鹏介绍,要实现人和设备的语言交流,让机器听懂人话,首先需要机器能够把人的声音从背景声音中分离出来,同时还要具备寻找声音方向的能力,最后再将语音识别并转化为指令。这个过程中,背景噪声抑制技术和波束成形技术至关重要,虹微的芯片技术团队在这方面有不少突破。
何云鹏介绍,目前已经实现的人机语音交互,还只是虹微在智能语音方面的第一代芯片。如今,虹微已立项进行第二代智能语音芯片的研发。第二代芯片将帮助设备能够听懂更多不同地方的方言,更准确识别不同音调的人的语音,以及听懂更多的词汇的意思,最终可能实现人和机器的交流,越来越像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用了“成都芯”
标清视频有超高清效果
人们熟悉的长虹电视,也即将在虹微公司的“成都造”芯片的帮助下,有更令人惊喜的表现。网络上被压缩的视频,也能在应用网络视频改善等技术的芯片的帮助下,被“还原”到压缩前的播放效果。而播放一段标清的视频,也能在超分辨技术芯片的帮助下,得到超高清的播放效果。
熟悉视频技术的人都知道,许多在网络上传播的视频,由于带宽等各种原因,多被压缩过,导致视频本身有损伤,比如“振铃效应”“方块效应”等,有些在观看时肉眼即可见明显的缺损,画面不够清晰、澄澈,因此网络视频的观赏效果大打折扣。
据何云鹏介绍,虹微正在研发的一款芯片,就能够消除或者修复网络视频在压缩中造成的缺损,让视频最后播放的效果,基本恢复到压缩缺损前的水平。这种芯片,主要应用了虹微的网络视频改善技术,芯片即将研发完成。
同时,虹微还研发应用超分辨等技术的芯片,它可以帮助实现把标清视频播放出高清甚至超高清视频的效果。一般而言,分辨率720×480是标清,分辨率1920×1080是高清,分辨率3840×2160就是超高清。这款芯片实现把标清视频播放出超高清的效果,相当于把视频清晰度提高到原来的20倍左右。
这些都还只是虹微帮助终端产品实现众多神奇功效的部分“芯片”,未来还将有更多的芯片帮助各种终端设备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何云鹏表示,他们将在长虹战略目标引领下,研发出更多高水平的“成都芯”“中国芯”。
上榜企业:网安科技
上榜理由:其关联公司推出的虚拟化操作系统在一项测评中,进入全国前三甲,已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国内有三十多家单位正在试用
“成都造”虚拟操作系统
进入国内前三甲
最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四部委在对国内虚拟化操作系统的某项测评中,一款成都造虚拟操作系统进入前三甲。系统研发者是成都长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家公众并不熟悉的公司,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与其坚守的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早在2001年,一款名叫“猎狐”的网络审计系统,就在不少国家相关部门里广泛应用,并渐渐在互联网安全领域赫赫有名,不过普通人知之甚少。这款系统的研发者,就是成都网安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要创始人,是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陈建蜀。成都长天就是陈建蜀团队在网安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设立,其主要业务就是研发和推广虚拟化操作系统。
2013年8月2日,一场关于虚拟化操作系统的高级研讨会在成都喜来登酒店召开———虚拟化操作系统是发展云计算的关键。在这场研讨会上,成都长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公司耗时3年投资上千万的虚拟化操作系统即将上市,引发业内瞩目。
昨日,陈建蜀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虚拟化操作系统如今已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同时,国内还有三十多家单位正在试用,预计这些单位会形成3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在与国内外行业巨头的竞争中,他们连续击败强敌,成功中标。
“我们的目标,就是做中国虚拟化操作系统的老大,并与国际巨头竞争,保障中国的网络安全。”陈建蜀说,目前,他们已与某大型国企的在川重要项目合作,为国家网络安全做贡献,并在这一广阔市场中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成长。据他初步预计,合作之后,未来几年公司产值有望达到几十个亿。
成都商报记者 祝楚华
区县访谈
高新区
负面清单近期公布
■2014年高新区改革创新工作要点正在紧锣密鼓地起草修订,近期就要发布
■高新区的负面清单已制订完毕,近期就要对外公布
一方面促进改革向纵深迈进,一方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都高新区今年上半年保持了较好的经济发展态势。记者昨日从高新区管委会获悉,1~5月,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7亿元,增长8.6%,其中工业投资45.1亿元,增长58.2%,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93.9亿元,增长14.8%。
高新区的省市重点项目在前5月完成投资77.88亿元,占全年投资计划的42%,超过目标进度0.3个百分点。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了进出口总额110亿美元,同比增长22%,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9%。其中,出口65亿美元,同比增长24%,占全省外贸出口的35%;进口45亿美元,同比增长18%,占全省外贸进口的47%。
谋划“三次创业”改革蓝图
改革要点即将出炉
继去年提出“三次创业”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总体战略后,高新区已出台多项改革创新举措。比如,2014年高新区改革创新工作要点正在紧锣密鼓地起草修订,近期就要发布。
这些要点包括:以市场化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和文化建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环境、加大政府自身改革激发活力等四方面改革创新目标,具体的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共20余条,其中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并开展试点、建立国内首个“企业孵化大市场”、制订《成都高新区条例》等还被纳入成都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
负面管理清单制订完毕
近期对外公布
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无疑是高新区改革创新要点中最受人关注的一项。记者昨日获悉,高新区的负面清单已制订完毕,近期就要对外公布。
负面清单管理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简言之就是对外来投资“非禁即入”。高新区的负面清单管理将围绕“三次创业”产业规划中确定的四大主导产业和“7+2”产业重点领域开展,包括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内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两部分。
“负面清单制订出来后,企业即便在海外也可以轻松知道自己的产业是否符合高新区的定位,一个电话就能搞清楚值不值得到这里来投资。可以说,负面清单管理将极大提高外资投资的便利性。”高新区投资服务局人士解释称。
突出改革创新
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我们要坚持发展牵引改革、问题倒逼改革,把改革创新贯穿到全过程。”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家、省、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在省、市推进新一轮发展的进程中,成都高新区的使命重大,“我们要始终突出改革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成都高新区还要继续保持大开发、大建设局面。截至今年3月底,成都高新区建设项目共341个。1~5月,成都高新区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7.88亿元,迈克生物医疗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基础施工;腾讯客服及网游开发项目已封顶,进入装饰施工阶段;迪瑞抗肿瘤药物研发生产基地一期开工建设。
据悉,成都高新区正酝酿出炉《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意见》,大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报工作,全面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成都商报记者 唐小涛
政策点击
成都今年出台
科技创新驱动六大工程
●企业能力提升工程:
到2017年,建成国家级创新性企业20家,培育创新性领军企业100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8%以上。
●产业升级牵引工程:
到2017年,研制完成大数据、物联网、干细胞等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新产品和国际标准、行业标准。
●区域创新示范工程:
到2017年,力争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科技园区3~5个,形成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5~10个,形成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多点支撑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校(院)地协同创新工程:
建立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高校资源开放共享。
●科技人才发展工程:
到2017年,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名,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70万人,初步建成一支规模匹配、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建成中西部创新创业首选地和科技人才高地。
●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构建科技孵化培育体系,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科技惠民服务体系。
新闻推荐
记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从小就住在坐北朝南的房子里,并且也一直认为买房一定要选择坐北朝南的房子。但是,这样的观念到了成都之后发生了改变,原来成都人买房都不咋注意朝向。为什么呢?“成都本...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