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剑桥大学终身院士艾伦·麦克法兰:
□袁婧 本报记者 江芸涵
“30年前,当我和夫人着手建立‘康河计划\’时,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会来到中国的西部。”10月29日,在剑桥大学“康河计划”四川大学工作站暨四川大学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挂牌仪式上,年过七旬的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艾伦·麦克法兰动情地说。
“西南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四川大学有扎实的文献资料和研究基础。”麦克法兰这样解释把“康河计划”落户在川大的原因。这项启动于1983年的计划,致力于人类学、历史学和文化遗产研究的创新与沟通,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和保存即将消失的世界的信息。“我在北印度地区出生,所以一直想要回去。”6岁离开,麦克法兰25岁时又回到了喜马拉雅山区,并在那里进行了30年的田野调查研究,“没有电话、没有现代通讯设备……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觉得应该记录下来。”到目前,由麦克法兰主导的在世界多个国家拍摄与收集的视频与录音超过1000个小时、照片超过10万张,几乎涵盖了所有喜马拉雅区域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保护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去记录它。”现在,“康河计划”与世界上30余个博物馆、档案馆实现了资源共享。
他说,十年前第一次来四川时已经看到了人类学的巨大发展潜力,他认为加强剑桥大学与四川大学合作是非常好的事,希望能够在一些特殊资源消失之前对之进行研究和存档。这次到访成都,麦克法兰将在川大主持他的工作站,分享其30多年的“田野工作”方法,以及学术研究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的实践经验。“文化不记录,恐怕就会消失。”麦克法兰希望把他积累、总结、提炼的方法论传授给更多的师生,也希望通过数据库的建立,把丰富的文献材料融合起来,实现真正的一体化,“信息技术让这个目标得以实现。”
新闻推荐
10月29日,成都市锦江区牛王庙社区每月一次的社区法治大讲堂准时开课,社区居民就相关法律方面的问题踊跃咨询社区律师。今年以来,锦江区以“法律七进”为抓手,在117个社区建立了法律服务工作室和社区...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