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50多年前的420厂 以及当时的水碾河和双桥子

来源:成都商报 2014-10-11 22:35   https://www.yybnet.net/

我自小就是420厂的人,在420厂生活了一辈子。

小时候随父辈从沈阳来到成都。半个多世纪以来,看到了成都的变化、420厂的变化。

小时候每个人都曾经有自己的理想,我也曾梦想当一个画家,但命运的安排,让我走进了420厂,咱自己的厂,就再也没有想离开过,这一干就干到了退休,我也从“小刘”变成了“老刘”,像我父亲、母亲那样,在420厂工作了一辈子。

50多年了,回首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些事令人振奋,有些事令人回味,有些事也使人辛酸,让老刘的故事从小时候开始吧……

东北童年/

爸爸很忙

我的老家在东北沈阳。在沈阳的时候,我的父亲母亲都在航空厂工作,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记得爸爸一直都很忙。让我难忘的场景之一就是,在幼儿园,有时别的小朋友都被他们的爸爸妈妈接走了,阿姨(那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叫阿姨)和我站在楼下等着爸爸来接我。

哪旮来的人呀

哎呀妈呀!这些人是从哪旮来的呀?咋这样打扮呢,说话也和咱不一样。

其实这些人是420厂1958年刚成立时在四川安岳、乐至等地招收的新学工,其中有4500多名赴沈阳111厂和410厂学习代培。这些人哪见过东北的大冬天呀,御寒的衣物少,冷得受不了,有的人甚至裹着被子上班,为此,111厂和410厂号召职工给这些420厂招收的新学工捐赠御寒衣物。

到四川去/

四川在哪旮

四川、四川,有些天就听爸爸妈妈谈论什么四川的事,那时候我还小(6岁多),不懂什么事,四川在哪旮?四川是干啥的?什么都不知道,只感到咱们家可能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注:1958年12月111厂召开职工大会,动员职工报名支援三线建设,积极报名到420厂去。会后,工厂迅速出现了丈夫说服妻子,妻子动员丈夫,夫妻动员老人,老人支持子女到大西南建设祖国航空工业,热气腾腾地拉开了转移工作序幕。)

进四川

忽然有一天,爸爸带我们全家人(包括我太姥,即我妈妈的奶奶,那时她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启程离开沈阳的家,坐了几天火车,穿过好多好多山洞,看见好多好多大山,那时候宝成线刚刚修好,火车开得很慢,翻秦岭时火车有前后两个火车头,铁路旁还有很多施工的工人。

注:1959年以国营111厂为主的六千多职工和家属,肩扛手提行李包袱,离开了故乡沈阳,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了支援建设420厂(111厂配备干部、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设备等成套支援)奔赴大西南,那时候国家经济还很落后,可谓困难重重,京汉线、宝成线,海船、江轮,各条交通线路、各种交通工具都用上了,铁道部、交通部全力配合支持,分别从水路、陆路进入四川,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初到双桥子

1959年刚到成都双桥子时,厂宿舍区正在建设中,宿舍区内还有农民的土房,有一片片的菜地,甚至还有坟墓,一些白骨翻露在外,被有些胆大的男孩子拿在手里吓唬人。

大家庭

1959年,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职工家属几千人一呼啦就从东北沈阳迁到成都,生产和生活要同时兼顾,困难重重。可是老一辈创业者不怕难、不叫苦,住房不够没关系,他们两家、三家同住一套房过渡,张叔、何叔两个大家庭还挺亲密,现在回忆当年那个场景还回味无穷。

捞“孩子”

(1959年)刚到成都,420厂宿舍区周围到处是农田,小河沟,双桥路也是自己厂开掘出的泥巴路。我们这些东北小孩也不与外界接触,自然也听不懂四川方言,一天见一个农民在小河沟里着急捞什么?当时又着急又疑惑,最终见他捞出一双鞋,从此知道四川人管鞋叫“孩子”。

那时成都/

双桥子印象

建厂初期,条件很艰苦,厂里是边建厂,边试制,边生产,也没有像样的路,有些地方只是走的人多了才形成了“路”。那时厂门也是极简单的,记得是用木头架子搭建的,厂门前还有一条小火车道,可能是建厂用的。厂区前有大片的施工单位的工棚,厂门边(原老厂二号门的位置)还有个很大的大草棚,是用竹子、席子、稻草建的,厂里人开会、看节目,单身职工吃饭都在这里。

420厂的人都知道双桥子,但是“双桥子”这个地名的由来恐怕没有谁说得清,我也曾问过一些老人。从我们1959年刚到成都双桥子这个地方就没见有真正意义上的桥,小水沟倒是很多,架上几块板也算是桥吧,有些小水沟上还架的是棺材板。

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双桥子印象,厂门口前的牛龙公路,也就是二环路,路两旁都是些老榆树,厂里人上班穿过公路进入厂中门、1号门和2号门。

420厂的老人和420厂的老家属,可能还有印象,双桥路南边有个小山坡(在俱乐部和三街坊之间),山坡上有农家和竹林,当年修双桥路时小山挡在路上,那时没有推土机和挖掘机,全靠人力一锹一镐推走了半边山,肩膀磨出血了,手磨出泡了,双桥路修通了。

双桥路刚修通的时候,条件很差。基本上是泥巴路,那时候没有什么汽车,只有上、下班接送厂干部的几辆上海牌小轿车通过,遇上下雨天,那可糟了,整个一条“水泥路”,黄泥巴那个黏,按咱东北话说,路好泞(nèng)啊!把鞋都粘掉了。

记忆中的水碾河

现在的水碾河只是一个地名,那河、那水碾随着城市发展都消失了。420厂很多人都知道水碾河,早一点来的人可能还有印象,那时候水碾河真还有条小河,由北向南,还有一个水碾房,当地人利用水碾磨稻谷。顺着小河旁的公路是现在的一环路,也不知是不是围成环了,当时路还是土路,崎岖不平,更没有公交车。

远处的红色楼房是我厂在水碾河最早的建筑,1栋、2栋,当地人称之为洋房。

初识老成都

刚来成都那会儿,东风路才刚刚建成,还是泥巴石子路,几乎看不着汽车,更没有通公交车,每次上街(进城)都是步行。那时还残留有古城墙,过河(府河)有摆渡船,每人只收一分钱。

作者简介

刘敏,1952年生。1959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刘敏才念了几天书,就随父母来到成都。此后,他虽然也曾上山下乡,并到西北工业大学学习,但工作与生活却始终离不开420厂。1974年,刘敏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回到420厂,在27车间工艺室工作。

2012年,刘敏退休,重新捡起画笔。虽然打记事起就爱画画,但刘敏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绘画培训。即便如此,刘敏的画在420厂刊出后,还是引来了大批粉丝,甚至还有些80后、90后小年轻。现在,刘敏正计划着画下他印象中的老成都,“就像写回忆录一样,不同的只是,我的回忆录是一页一页的插画”。

征/稿/启/事

即日起,大周末新开版面“成都故事”,“让普通人的故事被完整而勇敢地叙述出来”是这个版面最根本的目的。现面向社会征集各类故事线索及完整的文章,来稿请寄chengdu101@qq.com

新闻推荐

葛红林在研究中心城区转型升级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推动中心城区提质升位转型升级

本报讯(成都日报记者黄颖)近期,省社科院城市经济发展调研组在深入成都市五城区调研后,形成了《首位城市在提质升位中应注重旧城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50多年前的420厂 以及当时的水碾河和双桥子)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