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潘媛
2007年夏天,我在戴高乐机场转机,准备从尼斯转道去戛纳采访电影节。在登机口,一群女记者激动地围住一个银头发的绅士,挨个与他合影,合完就放肆地用中文啧啧赞叹:他真帅。
有脸盲症的我也挤上去合影了,还以为这是哪位牛逼的文艺片导演。结果听人说,他是帕慕克。半年前,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位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一时间红遍中国,我却没有读过哪怕是一本《我的名字叫红》。
那张合影至今不知道在谁的相机里,虽然我从未瞧见过,但也算是我与诺贝尔文学奖最近距离的接触。
大部分中国人还不如我。但每年十月前后,来自寒冷北欧的文学奖将刚入金秋的远东国度烤得火热。在莫言之前,这个奖项极少与中国人有实质性的瓜葛,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热情。就像奥斯卡,这个美国本土的电影奖项,只偶尔陪黄皮肤的李安玩玩。但我们不怕,我们的热情漂洋过海,每年准时来到柯达大剧场里,如临其境,如数家珍。
我采访做了超过十年文学报道的同事蒋庆,其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如下:勒·克莱齐奥得奖的时候,出版社说他冬天游长城都穿拖鞋,记者把这个写下来了;宣布莱辛得奖的时候,老太太还出门去买了一趟菜,让编辑做到标题里去了。而2012年10月,全中国的记者都跑去高密,在刚刚红起来的高粱地里穿梭、找寻,企图挖掘这位“想象力翔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的作家的所有秘密。
这成为一场盛大的挟持。这位来自山东高密乡下的管谟业先生,一夜之间成了中国最顶级的明星,无处可遁。
在中国,大众媒体很少将文化与娱乐做一个严格的分界。许多都市报将其合并设为文娱部,有的干脆就叫娱乐部。也因此,严肃的文化新闻往往沾上娱乐色彩———这年头,又有什么不可以娱乐化呢?颁奖之前,是一定要去看赔率的,国外有赌博公司,国内有出版社押宝。揭晓之后,记者更忙了,忙着去问哪家出版社出书,来过中国没有,有没有发生什么故事,哪位中国作家是他的粉丝。一地鸡毛,也能挣扎着捡几根出来,梳洗打扮,做成一朵看上去很美的花,供人们击鼓传之。
所以,文学奖最适合娱乐化,最能转化为谈资。
事实上,诺贝尔本人是一位化学家,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这儿几乎等同于文学奖。以至于在大众媒体里,“诺奖”可以明确无误地代表“诺贝尔文学奖”6个汉字,至于其他奖项,则需要费神打出“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么一长串。
道理很简单,文无第一,谁都可以发表点意见。牛逼的人可以说,下注给阿列克谢耶维奇,输了怎么办?更牛逼的人可以写成一篇《如何假装你很懂诺贝尔文学奖》,介绍给大家关于诺奖的冷知识和恩怨八卦。不那么牛逼的人也可以萌萌地问上一句,村上真的要永远陪跑吗?
而物理学家跟化学家,有谁认识?又有谁能一口气准确念出哪怕是获奖者的主要贡献?(更不要说那一长串中间带圆点的名字)
而在我们所受到的认知教育中,诺贝尔文学奖显然是最厉害的文学奖。其他奖要么是只针对小说,不包括诗歌(如布克),要么是针对某种语言(如龚古尔),要么是针对自己国家(如芥川),都有各自局限,中国人更是知之甚少。
而诺贝尔文学奖另有神奇之处,那就是它身上长久存在的悖论:揭晓之前,永远有人问:为什么诺奖总是颁给二流作家?揭晓之后,永远有人说:他早该得奖了,他被忽视了多年,他原本就是最顶级的。这种争论无休无止,越陈越香,叫人闻之,难以自持。
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过度的热情,曾不断被批评家们试图浇灭,但一直没能被浇灭,或许还有其他原因。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确实经历过诗歌与小说的黄金年代,同时,也是文学地位的高峰———文学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无与伦比。聚会时一边小酌一边读诗,时髦度堪比如今穷游时在INS上晒小清新自拍。今天,当年躲在被窝里写诗的少年们,已是企业家、官员、校长或杂志主编。他们成为社会主流后,灵魂深处仍住着那个枯萎的文学梦。每当朋友圈里频见米兰·昆德拉的名字,村上春树的文字节选,就知道一年一度的诺奖要来了,令人激动的谣言要来了,新一轮的文学普及要来了,枯萎的梦就要被重新熊熊地点燃了。
而抛开小的个体,从大的整体而言,中国人对文学从来都抱有一种难以自清的心理。尤其,从鲁迅、沈从文、林语堂,到阎连科、贾平凹、北岛,有那么好几次,觉得中国人的手指头几乎都够着那个名字了,但是却没有够到———我们可是有过《红楼梦》的国度呀。好在终于有了莫言。在他之后的好多年,中国人都可以暂时摆脱心结,放肆去调戏村上了。
村上永远是热门,永远被浇灭,但日本媒体关注的却永远是物理和化学奖。我请我的日语编译同事解答这个疑问,他用轻蔑的鼻音回答我:因为日本人得奖的多。
新闻推荐
遭遇“十面霾伏” 梅球王,你还看得清球门吗? 南美超级德比杯一触即发,北京雾霾天气困扰阿巴两队备战
南美超级德比杯时间:今晚20:00地点:北京鸟巢对阵双方:阿根廷VS巴西直播频道:CCTV5今晚8点,南美超级德比杯将在北京鸟巢打响,阿根廷队和巴西队展开精彩对决。在这两天的训练中,两队的大腕球星们普遍感到...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