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俗称为“富贵病”的糖尿病是拥有广大患者基数的一种病症,而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来说,冬季也是个“多事之季”———除了稳定血糖、保证血糖达标外,最危险的是心血管疾病常常会不期而至。
继省人民医院周晓芳教授、川大华西医院张新军教授分别来到健康大讲堂,开设“高血压”以及“脑卒中”专场讲堂后,上周六上午10点,成都商报健康一城年终重头活动之拜耳健康大讲堂迎来第三场糖尿病专场,也首次请来了川大华西医院和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两位资深专家,为上百位糖尿病患者带来一场生动又实用的讲座。
少吃饭并不合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赵铁耘教授喜欢跟读者互动,她说很多病友都知道糖尿病除了服药,还要管住嘴,但“怎么管”,其中也有学问———
赵教授表示,现在很多病人不吃碳水化合物,反而多摄入肉蛋等蛋白质,这种吃法并不合理,“你的肾脏、肝脏可能要遭不住了。”赵教授称,病友应放宽对主食的限制,“主食类食品提供的热能占每日总热能的60%,米饭、面粉、土豆等食物中的淀粉不会使血糖急剧增加,并且体积大,饱腹感强,吃饭的时候慢一点就好。”在肉类的选择上,赵教授幽默地说要遵循“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原则,家禽类比猪牛羊好一点,鱼可能比家禽更好。老年人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刺少的鱼类,同时,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比如燕麦、荞麦、谷物表皮、水果皮、蔬菜的茎叶等,用四川话说这些可以“裹肠子里的油”。
坚持服药可降低心血管风险
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近日许多糖尿病患者出现了血糖升高、病情加重的症状,部分患者由此诱发了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冠心病、心绞痛等病症,而临床多种数据也显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要致死原因。
“中国人的饮食特点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所以,中国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高为主要特点,”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鲜杨用了两位老大爷边走边聊的PPT图片,讲述了餐后血糖增高的危害。他表示,餐后血糖增高增加血糖的波动,增加“氧化应激损伤”,加重对组织细胞包括内皮细胞的冲击,从而造成损坏。而“氧化应激损伤”是很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基础,包括血管硬化,形成粥样硬化,造成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等。“降糖药的长期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及其他疾病风险”。成都商报记者 吴筱颖
新闻推荐
昨日,记者从成都中院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开发布的中国司法透明度指数报告中,成都中院在被测评的全国49个较大市的中级法院中名列第二,在被测评的最高法院及80家高、中级法院中名列第...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