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物理学家尼尔·泰森认为相机是一部时光机器,我们看天上的星星,其发出的光其实是若干光年前的,只是现在才抵达地球而已。而看相机拍下的图像,看到的也有点类似,看到的都是以前。
相机在中国出现,只有一百多年时光,而地处内陆的成都,第一张照片还来得更晚,是谁给成都拍的第一张照片?未有定论,也许是创办了华西医院的加拿大人启尔德,他在1892年就到了成都。之后,拍过成都的有威尔逊、甘博、魏司等外国人,再往后,才有庄学本、孙明经等外省人来拍成都。
但成都第一张彩照或许可以肯定,这是1945年10月5日至18日飞虎队队员从昆明到成都时留下的。当时整个中国都没有可以冲印彩色胶卷的地方,飞虎队把胶卷交给同事带回美国冲洗,这些照片也是偶然在美国发现的。我曾经请教袁庭栋先生,他说1945年成都的彩色照片,他还是第一次看到。
和黑白照片相比,彩色照片带给人的震撼更大,我看到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地,因为有了色彩,人脸上的神色都显得富有生气。
不过,这些照片有记录的意义,但总缺少了一点回忆的成都韵味。假如不说拍的是成都,就很难从照片中分辨出来,更不用说还要体会故旧的民俗、传统。
我们在去年曾经推出过一场“老成都记忆”的艺术展,活动前发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征集,结果有很多人送来了画,和老照片相比,这些画一下子就让我们找到了老成都,老四川的味道。
真正在这个城市生活着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回忆的味道,这是一种情愫,它把过去和现在之间温柔地连接起来,让人明白,无论城市发生如何变化,但其韵味是未曾改变的。 (国庆)
泡茶馆、搓麻将、摆龙门阵,都是老成都常景,但儿童的活动也很是丰富多彩。天井坝、街沿边,都是活动天地,跳房、跳橡皮筋、玩纸烟盒……除了一些通俗游戏,还有更多只有在老成都才有的玩耍活动,都在戴树良的民俗画中被描述得淋漓尽致。戴树良20多年来用毛笔画有关老成都的民俗画,见证了成都几十年城市变迁,这些被流沙河誉为“不仅是诗,还是史”的鲜活作品,成为成都历史文化的一张艺术名片。
老成都言子
“老成都言子”可谓是老成都过去的网络流行语,真实展现了城市人文风情。很多老成都人在摆龙门阵时,时不时就能脱口而出一些幽默风趣的言子,“这是最能体现老成都文化特色的东西。”比如“坟坝头赌咒———你豁鬼嗦”、“望平街倒拐———离屎(死)不远”,既充满了四川话的特色,有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读来还能让人忍俊不禁。民俗作品活化了人们对当年成都社会场景的感知与体悟。
“清早起来三件事 吃烟吃茶吐寿字”描绘了老成都市民日常的安逸舒适休闲生活,“那个时候,成都人大清早起来就去茶馆喝茶、抽烟、摆龙门阵,见到长辈打招呼的时候要说‘婆婆天娘长命百岁\’。”
其实就是抽陀螺。陀螺是一种木质的、像个漏斗上圆下尖样的一个锥形体,在尖头上安有一个小钢珠。为了转起来好看,亦可在陀螺上着几圈环形色彩,转起来就非常好看,另外还需制作一个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个小木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绳或细皮条、布条即可。玩的时候,用绳子绕好了,一抛一抽,陀螺便在地上无声地旋转。当它缓慢下来时,再用鞭子抽它,给它加油,便可转个不停。
铲牛牛儿
这是女孩们喜欢的玩法。两人做桩牵着橡皮筋,先从脚踝位置跳起,再升至膝盖处,腰部,胸部,脖子,最后两手高高举起,跳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并不像跳高那么简单,跳过了事,还必须在同一高度跳出几种花样,才取得“升级”的资格。否则就算输了,只得去做桩。现在的孩子游戏少也和居住条件有关。倘若老成都人也都住楼房一门关尽,没有了院坝,也一样会失去游戏场所,进而失去游戏。
跳橡皮筋
这是六、七十年代儿时流行于男孩子中的疯狂游戏。男孩子收集起各类烟盒纸,把烟盒儿纸折成约3厘米宽、10厘米长的条状,竖着窝一下使它有点弓形,然后相互比赛,看谁能将烟盒纸拍翻背。那时候,常胜将军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烟盒、糖果纸、画片,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噢!赢了的烟盒还按内容、颜色、风格分组收集夹在书里,好像集邮集火花一样入迷。
拍纸烟盒
又叫“采耳”,老成都的很多茶馆都有这样的服务。掏耳朵的师傅随身备有多种工具,你只需要躺下,就能享受这人生三大销魂之一了。这也是成都慢生活的一个很经典的镜头,一杯香茗,一把躺椅,闭上眼睛,然后享受半个小时的掏耳朵,午后的时光就这么悄悄地溜走。
掏耳朵
请《老成都》工笔画长卷作者联系本报,以奉稿酬。
新闻推荐
一人被偷全车人留下来等警察,有乘客不干了 你掉钱包,害我迟到:赔钱来!
成都商报记者唐奇摄影记者陶轲公交车上有人丢了钱包,往往全车乘客等警察前来调查,昨日下午,同样的事发生在99路公交车上。不过这次不同的是,乘客郑小姐要求失主李梅(化名)赔偿自己因此事迟到而面临的公...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