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记者 施斌
摄影记者 刘海韵
平安成都
反恐防暴大演练
真实的
警察故事
从警近10年的刘倪双,作为一名主排爆手,先后处置各类涉爆现场270余次,他说自己就像一个踩在生死边缘的人,每当身处可疑爆炸物现场,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申文皓,作为巡警防暴大队民警,“孩子上幼儿园一年了,我只接过他一次。”同样从警10年,他本人还没有在家里度过一个除夕夜。
多警种拉动集结,强化街面武装巡逻防控,全面提升反恐防暴水平……”这是自本月19日起至2月2日由成都市公安局组织开展的新一轮反恐防暴实战演练的关键要素。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深入街头,对特警、交警、基层民警以及110巡警等各警种的代表人物和他们身后的故事进行探访,通过这些来自最基层的公安民警们的扎实工作,记录平安成都建设中的“城市铁卫”形象。
特警故事
排爆近10年
每次都是挑战
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刘倪双
在反恐防暴工作中,排除爆炸可疑物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成都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刘倪双从警近10年,始终战斗在安检排爆工作第一线,踩在生死线的边缘、一次次将危险成功解除。作为一名主排爆手,32岁的刘倪双先后处置各类涉爆现场270余次,参与执行各类大型活动的防爆安检任务3500余次,排除、销毁航弹、炮弹、手榴弹等5000余枚。
“排爆是一个寂寞的工作,没有队员的提醒帮助、有的只是在自己的‘无声世界\’里瞬间判断,解除危险。”昨日下午,当成都商报记者见到刘倪双时,他正在金牛宾馆对进出车辆进行排爆安检,一丝不苟,对每个细节都细致入微,因为“每次面对可疑爆炸物,都充满着未知和挑战”,工作近10年来,他说自己就像一个踩在生死边缘的人,每当身处可疑爆炸物现场,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交警故事
先送病人进医院
再说罚单
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一分局民警王术侠
作为公安队伍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警种,交警或在烈日下、或在寒风中为这座城市的平安稳定付出着。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一分局民警王术侠便是他们之中的一员。王术侠曾负责川大华西医院片区的交通管理工作,尤其华西医院这片,车辆、行人的移动杂乱无章,王术侠发现,在这里执法,经常和焦急的病人家属相处,需要的是耐心。
去年7月,华西医院附近拥堵的车流中,突然有一辆车违法变道,把其他车辆给堵住了,导致该路段车行越来越缓慢。王术侠上前询问,家属情绪激动,张嘴就要骂人。后来,王术侠得知司机陈女士的小孩患病已昏迷,耐心劝说后,他及时疏通车道,让陈女士先把孩子送进医院再出来接受处理教育。两个小时后,安顿好孩子的陈女士主动找到王术侠,向他致谢并道歉,“你处罚我吧!我接受!”
巡警故事
每年
平均70个通宵值守
青羊区公安分局巡警防暴大队民警申文皓
“有危难,找110”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在这背后,是身边时刻穿梭而过、闪烁着警灯的警车,而驾驭着车辆驶向每一个报警现场的,便是类似于青羊区公安分局巡警防暴大队民警申文皓这样的人们。
申文皓今年32岁。“孩子上幼儿园一年了,我只接过他一次。”成都商报记者在采访申文皓时,他正驾驶着警车,奔赴报警现场。他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工作10年来,他曾统计过,每年人均通宵值班70个,而他本人更是没有在家里度过一个除夕夜。
但申文皓和同事们收获的却是一方平安。自新一轮的反恐防暴实战演练开展以来,类似于扒窃、斗殴、抢夺抢劫等警情的数量明显下降。不过,申文皓和他的同事们身上的压力并未随之减轻,“只有我们在群众最需要时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置,才能将危难化解于可控范围之内。”
基层民警
居民认可
片警当选社区书记
成华区公安分局新鸿路派出所民警叶绪军
基层派出所肩负着反恐防暴工作的前沿岗位,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基层矛盾,更是每个基层派出所民警的重要职责之一。成华区公安分局新鸿路派出所民警叶绪军,既是名“片警”,又是社区居民公推直选的社区书记;虽然身兼双职,却只拿着一份工资。2010年5月,当了4年片警的叶绪军被调任至刑侦内勤,这让他觉得不自在。2012年7月,派出所领导在会上宣布将扩大社区民警队伍沉入社区这一决定后,叶绪军眼前一亮,会刚结束就拦住派出所领导:“我一直想再回到社区当‘片警\’,要扩大社区民警队伍,我第一个报名。”
回到群众身边的叶绪军很快成为了新华社区老少爷们的贴心人。2013年6月,新鸿路街道新华社区换届选举时,叶绪军以141票(总票153票)高票当选社区书记。如今,在警务机制改革试点中,新鸿路派出所“下沉”到社区的民警已增至19人。
新闻推荐
□李迎春成都中央政法委20日要求,中央政法各单位和各地政法机关今年全面清理各类执法司法考核指标,坚决取消刑事拘留数、批捕率、起诉率、有罪判决率、结案率等不合理考核项目。据了解,由于一些指标...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