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员深入居民家中采集信息杨金忠本报记者曾昌文周夕又文/图
深入预防和化解社区矛盾纠纷是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5月18日,成都市委政法委召集五城区及高新区、天府新区政法委主要负责人,就如何深入推进三级网格员协同工作机制召开座谈会。会议指出,成华区探索出的“大联动、微治理”经验,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社会治理系列部署要求,成都市通过设立涉诉信访公益服务站、推行首接首办责任制、完善以“诉非衔接”为重点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等方式,畅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绿色通道,实现了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始发阶段,从源头上筑牢了城市社区治理中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今年4月底,成都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深化完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强化矛盾源头化解,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受理机制”。
创新信访服务畅通诉求渠道
《意见》明确要求,“畅通拓宽群众反映诉求渠道,完善民生热线、绿色邮政、视频接访、信访代理等做法,引导群众依法逐级表达诉求”。
成都市民徐大爷因不服法院生效民事裁判到成都市检察院申请抗诉,检察机关经审查后作出了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徐大爷不服并长期在检察机关信访,经案件承办人及检察长多次接待,并释法说理后仍未息诉罢访。4月20日,成都市律师协会驻市检察院涉诉信访公益服务站揭牌后的第一天,徐大爷就来到公益服务站咨询。接待律师邓勇耐心疏导其情绪,并建议其注意改变取证方向继续搜集知情人证人证言,还可以通过执行程序继续救济权利。咨询结束,徐大爷当场对律师表示:“虽然案件没有抗诉,但是我能够理解检察机关作出不予抗诉决定的原因。我将按照你的建议进一步依法维护自身权利。”
记者从成都市检察院获悉,成都市律协驻检察院涉诉信访公益服务站成立后,律师将参与化解和代理检察机关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律师协会选派的律师在涉诉信访公益服务站定期值守,听取信访人陈述、阅读信访材料、了解信访人诉求,现场开展情绪疏导、解疑释惑、法律咨询解答等服务。此外,值班律师还可以查阅案件卷宗,进一步调查核实案情,依法对信访人的信访事项和诉求进行分析评议,向检察机关提出解决问题的书面建议方案。对于生活困难的信访人,律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帮助申请国家司法救助或社会救助。
4月20日,成都市律协驻成都市中院涉诉信访公益服务站也同时揭牌,由法院提供专门的工作场地、办公设备等保障,积极配合并支持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案件工作。“成立涉诉信访公益服务站,有助于发挥律师在维护涉诉信访群众合法权益、化解涉诉信访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对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需要政法机关依法按程序处理,才能依法纠正执法差错,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公正结论,依法解疑释惑,保护合法信访,制止违法闹访,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息诉息访,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环境,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见》同时要求,“强化首接首办责任制,及时代理群众信访诉求,定期排查矛盾隐患,推动问题及时就地处理”。该负责人表示,处理好信访问题,贵在及时、重在当地,要防止问题在信访部门内部转来转去、群众在信访部门之间跑来跑去,各部门要承担起化解本领域职责范围内信访问题的责任,做好对群众的解疑释惑工作,提高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最大限度减少问题积累、矛盾上行。“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受理机制,将改变传统单一的受访模式,在全社会形成依法信访、阳光信访的法治意识。”该负责人说。
多元调解机制化矛盾于无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区(住宅小区)物业纠纷大量涌现,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为切实有效化解物业管理服务争议纠纷和邻里间物业纠纷,2015年4月1日,龙泉驿区司法局和房管局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首个规范化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运行一年多,该调委会已成为该区市民物业服务纠纷问题的“润滑剂”。
近日,该调委会负责人李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生物业纠纷原因纷繁复杂,小到猫狗扰民,大到开发商遗留问题。作为专职从事物业纠纷调解的人民调解员,调解中更是要注重‘法理情\’结合,用专业的知识和诚恳的态度让矛盾纠纷化于无形。”
龙泉驿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只是成都市强化大调解工作体系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缩影。对于社区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问题,《意见》明确要求,“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协调联动,以‘诉非衔接\’为重点,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定期排查梳理和有效预防化解社区现实和潜在的重大社会矛盾”。
近年来,成都市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下,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在传统的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调解”基础上,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并进行了大量富有创新精神的尝试,先后建立了一大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城区”的专业调解委员会。集“交警、交调委、法庭、保险、法律援助”五位一体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联动调处机制就是其中最值得称赞的“闪光点”之一。“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能有效发挥司法调解的主导作用,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健全行政调解的职能职责,完善社会团体调解、整合社会力量参与调解,依托行业协会运用自律机制规范行业行为,拓宽中介组织通过专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基层联系制度服务最后一公里
《意见》还提出,要“探索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联系点制度,深入社区了解社情民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青羊区西华门社区有一个法律服务工作室,设置了法律服务自助终端。服务终端开设有网络法治图书室,并开通了法律援助、法律咨询视频服务功能,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电脑终端查询需要的法律服务信息,直接与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和值班律师进行面对面咨询,及时得到专业化法律服务。今年以来,该社区法律服务终端已实现了与全市信息系统联网。对社区居民日常的法律服务需求,由社区提供及时服务;对疑难复杂和群体性法律援助及法律咨询,由市区两级法律服务中心选派专家组到社区提供专业服务。
西华门社区在社区治理中整合调动居民自治组织、网格管理员、社区服务人员等社区力量,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等专业力量,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法律需求收集、免费释法解惑、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的经验做法,得到了中央、省市相关领导的肯定,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拥护。“探索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联系点,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和诉求,是‘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具体体现,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践行‘两学一做\’的体现。”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完善城市社区治理,提升成都宜居宜业品质,就需要深入社区、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闻推荐
天回镇街道开展春节专项法治宣传活动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发放宣传资料本报记者郝飞刘冰玉文/图五年来,成都市金牛区通过扎实的工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公...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