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司宣本报记者梅戈飞
多年来,医患间的矛盾纠纷屡见不鲜,稍有不慎便冲突升级,发展成辱骂、殴打等“医闹”现象。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已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医患双方的“对话”越来越和谐,区司法局指导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医调委)以来,作为第三方介入的专业“说和人”,已接待医疗纠纷咨询220人次,成功调解各类医疗纠纷28件,调解成功率达100%,居全市之首。而2016年5月的最新数据显示,青白江区医疗纠纷较去年同期的17件下降76%;去年同期发生了12件“医闹”,今年未发生一起。
这背后,凝聚着青白江区司法局在处理医疗纠纷、维护社会和谐方面付出的心血。医患双方在面对纠纷时,不再越位选择暴力过激的方法,而是依法合理解决,定纷止争。
专业人员为调解医患关系减压
青白江区医调委拥有法律及医学专业人士等资源,大大增强了区医调委在调解中的可信度。“采用医疗专业鉴定,主要是为了帮助医患双方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区医调委相关负责人说道,“医疗鉴定在调解纠纷中开始使用不久,便发挥了它的作用。”
2014年,区内一女性孕者认为某医院误诊,要求高额赔偿。区医调委引导患方进行相关医学鉴定和医疗事故鉴定,结果显示,医院在治疗过程中没有过错,患方也就主动放弃了索赔。“更棘手的情况在于,若患者就医后死亡,家属通常会拒绝鉴定,死亡与诊断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也无法判定,很难进行责任认定。”区医调委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这种案例时有发生,近年,一男子在区内某诊所看病,服用所开药物后呕吐,抢救无效死亡,其家属拒绝通过尸检确定责任,并要求高额赔偿,甚至在诊所门前摆放花圈。
区医调委得知后,立即安排调解能手及专家介入,专家分析认为,只有通过尸检,才能确定患者的死亡是否与服用诊所的药之间存在关系;同时区医调委也说服诊所给予患者家属适当的经济补偿。在多方努力下,医患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避免了“医闹”等恶劣事件的发生。
为了保证医疗纠纷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区医调委拥有20位基层调解能手,同时,10名资深律师组建的法学专家库,以及20位医学专业人士组建的医学专家库,共同为医疗纠纷调解工作提供着法律知识、医学技术方面的专业支撑。
医患矛盾第三方调解是“捷径”
“医调委吗?我想咨询一下医疗纠纷的赔偿问题……”近日,医调室的“医疗纠纷调解服务热线”响起,这是一个来自患者家属的电话,希望医调委能帮助其获得相关赔偿。
这样的服务热线,已在青白江区11个乡镇(街道)司法所和区人民法院诉讼接待处及区卫计局医政科开通,实现医疗纠纷线上咨询、受理,线下解决。
而这只是青白江区医调委建立的“1.2.3+9”联动调解工作中的一环,除了设立一部调解服务热线外,还建有律师、医生两支调解工作专家顾问队伍;规范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个步骤;强化维稳、综治、法院、司法、卫计、信访、公安、民政、城管等九个职能部门联动,这些措施共同组成了区医调委的第三方调解机制。“这一机制建立前,私了或者向行政部门申请解决纠纷,是医患双方在冷静时的首要选择,但认为自身处于弱势的患者,对医院缺乏信任,常常会把沟通演变成激烈的冲突。”区医调委的相关负责人总结患者维权的旧模式,“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医疗纠纷,则会花费长时间、高成本。”“第三方调解为患者多提供了一个合法申诉渠道。”该负责人指出第三方协调的必要性。作为医患之外的第三方,医调委能为当事人设身处地考虑,且零收费,更易被接受。“医调委是条‘捷径\’,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不仅避免了医患双方的正面争执,而且一经报送,区医调委将及时派专业人员进行纠纷调解、引导医学鉴定,以及调研。”该负责人介绍,医调委建立的“1.2.3+9”联动调解工作,搭建了第三方沟通交流平台,使医患纠纷当事人的诉求渠道得以畅通,而多部门的联动能更有效地依法处置过激、违法行为,引导患方正确面对医疗纠纷,保证医疗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了、处置得好”。
新闻推荐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近日,最高法发布第12批4件指导性案例,供各级法院审判类似案件时参照。其中,指导案例58号明确了“老字号”商标不正当竞争认定等问题。指导案例58号,即成都同德...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