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68年,毕业于川大中文系。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一级美术师,《杜甫研究学刊》副主编,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多次入展重大书法展览,出版《王飞书法集》。
书似青山,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这是修行。
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王飞,研究诗歌,发表过愈20万字的论文;爱好摄影,出版过几本摄影集;研习书法,出版过几本书法集;欣赏古典音乐,收藏了几千张CD。王飞的意思是,各门类艺术在精神层面是相通的,“学书多年,一直在跟毛笔较劲,写到会心处,每恨笔不能到。观前贤法书,似不经意,而浑然天成,你朝它走了很久,以为接近了些,抬头一看,它依然如一带远山,静静地横亘在你面前,让人仰止。”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录音整理 牟欢
任何时候都在探索求变
王飞把书法风格的形成视为一个自我锤炼、自我塑造的过程。他推崇朴雅厚重,造型端庄舒展,笔调浑圆苍茫。“书法调子要正,格局要正,取势要正,正中寓奇。不讨巧,不作态,要有主笔支撑。书法之正大,不一定指形体之大,而是气质上的庄严。”他还特别强调书法的书写性,抒情写心,注重“写味”,不能去刻意描摹和拼凑。
作为在书法理论和创作上有独立见解的书家,王飞谈到自己对书法的技术考量。笔力能否入纸,可作为是否得笔一个基本判断。还要过提按关,首先要把力量按下去,在提得很空之时力道仍在,才能挥洒自如,这就是提按关。书法的起、收与行笔中段,书写运笔还涉及铺毫、裹锋与转换,还要讲求韵味和气势,真正好的书法是力、韵和势都要具备,这很难做到。书贵精熟,精熟而后能得体势,得势而能变化,此又一难关。
艺术要找规律和方法,而不是单一的形式。王飞认为,“当代不一定写不过古代,艺术都是向前发展的。”问题在于一定要追本溯源。比如很多人学八大,学弘一,学谢无量,他觉得这个东西很好,但是人家能修炼到那样的程度,写出自己的精神面貌,是学了很多古代经典,做了很多功课,提纯出来的。这都需要几十年的修养和积累。“想把前面的过程省了,直接学后来的面目,天下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是苏轼的评价。颜真卿的字从技术上分析是来路很多的,单就一点来讲,他是如何从王羲之的调子变成他自己的调子,就值得分析。从王羲之秀美的书风变为颜真卿的壮美书风,反映了大唐气象,这就是颜真卿的伟大之处!他的开放度很大,他一生写了那么多楷书,但每一通都不一样,任何时候都在探索求变,他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书家。颜真卿书法和杜甫诗歌一样,具有集大成的特点,所以能够开出后代的千汇万状。”
重在写心,而非写形
书法是个技术活,但又不止于技术。书艺之诉求和人的文化涵养、学术修养、审美训练、人生阅历综合一体。王飞提到,“书圣”王羲之以后出现的书法大家可谓灿若群星。就说二十世纪初的这些书法家,同时也是文化巨匠,学养深植,对传统文化既有传承之底蕴,又有变革之精神。像黄宾虹、齐白石这些画家的书法拿出来,远远地走在当代人前面。刘熙载《艺概·书概》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做学问讲究才、学、识,书法亦然,“综合看,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地方,又各不一样。比如章炳麟、鲁迅、陈独秀这些人,以书法为余事,写得好极了,原因是有其他的东西‘养\’他,眼界和意趣很高,这是当下这代人比不了的。”王飞说。
从王羲之到颜真卿、米芾、再到徐渭、王铎、傅山,直至当代,有人得出一条结论,认为书法的创变轨迹就是开合对比越来越大,形式感越来越强。王飞表示这说法值得商榷,中国书法重在写心,而非写形,否则就无法解释像八大、良宽、弘一等人的创作。中国艺术讲究“复归平正”,推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有时候内心的定力会体现出比外在的飞扬更强的势。良宽写“天上大风”,弘一写“悲欣交集”,谢无量写“法海圆融”,都当做超凡入圣观。书法真正写到圆融,也就无论碑帖了。
流芳百世的书法作品,往往都是书家自己的诗文手稿:《兰亭序》是草稿,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也是,徐渭、何绍基、黄宾虹写得最好的还是自己的诗文或者题跋。“这样一个现象,说明书法艺术从根本上还是源于一种内心的情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技法精熟是前提,用真情才能动人。都说为文为艺要有赤子之心,不能装腔作势,不能有所矫情。“就像杜甫写《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免去形式上的客套,家常便饭,自家烧酒,拿个土碗盛着,捧出来的是一颗滚烫的心。”
要读出艺术家的“心电图”
王飞的欣赏习惯,是面对这些古代书法作品,要建立起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来自对作品的情感体察,也就是“理解之同情”。
“比如《兰亭序》的”之“字有二十多种写法,固然在艺术上非常高明,但这个不是书法的内核,要看文字后面的精神表达:永和九年的上巳节,大家一起游乐,非常美好的景象,他会想到百年之后是什么样,‘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古今之思被带进之后,就会有很多哲学思考,很多人生苦短这些方面的感慨。他还边写边改,改动里边就带出许多心思,这种东西出来它就鲜活就跳跃就洋溢挥洒,后来书家无法追摹,王羲之自己也不能重复,这就是艺术家的心电图。”
“书法的鉴赏,一定要读出那种让你内心怦然心动之情,读出字里行间会心一笑的那种东西。我觉得这才是艺术品鉴真正的内核。”如孙过庭《书谱》,洋洋洒洒那么多字,作为他自己的一篇论文,他对这些文字极熟悉,这和他其他的书法作品明显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胸有成竹,特别有底气。技术上的极度精熟,加之极度的理论自信。你能在他的笔法中分析到他的享受,他的映带关系,上一个字和下一个字的气息连贯,顿挫变化都和他的思路同步同构。“这些东西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孙过庭写书谱,有点像钱钟书写论文,在写《谈艺录》《管锥编》的时候引到一个材料,发人所未发,字里行间就会有一种非常享受的快感甚至一丝似不经意的狡黠的微笑,行笔轻快到飞起来,再翻上一个筋斗。”
王/飞/说/书/体
作篆如曲水流觞,不疾不涩,行止安和,乃得从容闲雅之度。
作隶如说书,长衫、折扇、檀板等等,一应摆设,样子好做,行头易置,难在古调新声,引人入胜。
楷书如打坐,或者发呆,看去很静,意思很远。一个人总是正襟危坐,二目直视,看着就累。偶尔走神,便见风致。
行书如打太极,下盘功夫越好,就越能放松,可随处发力,收放自如,关键要看运动过程中的韵律。
草书好比远行至荒无人迹处,撒个野。撒野有多种姿势,有的题个“到此一游”;有的立于天地间抒发怀抱。是脱衣狂奔,还是放逐灵魂,见仁见智吧。
新闻推荐
中村修二,是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