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辉
曾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隶书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今年已七十岁的书家何应辉总是很忙。这天,他终于坐在窗前接受采访,阳光和煦,透窗而入。一个人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与地域条件的滋养和制约,“但更为直接的还是个人的先天禀赋、后天修炼与社会经历的性质,以及专业学习的对象与特殊途径。”
问耕几十年,何应辉仍抱着朴素的学习观:“过去的二十多年,因所任职务的缘故,耗去时间不少,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我想,还是做一个自由艺术家更合于我的本性。所幸从去年开始我终得步步解脱,所以甚为快意!翰墨不觉老已至,试回首,唯身心健康、艺术质量、人间真情三者可堪珍贵,余皆浮云!艺无止境真非虚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信我的艺术,还有进境。”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摄影记者 张建
艺途跋涉数十年
何应辉自幼在外祖母的督导下习字,强烈的兴趣和热情驱使他历经了数十年的艺途跋涉。
“青年时期,我经历了十年知青生涯。艰苦的山村耕读给予我们这代人的人生磨难,以及西昌山区壮丽雄奇的自然风情,迥异于成都平原,深刻地改变了我的气质,这对我人生艺术追求的基调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次是那段时期,我师从施孝长先生,对秦、汉、魏金石的研习,对我向往刚毅、质朴、深沉厚重与宏博清超的审美取向有着重要影响。但从根本上说,那一时期以碑为主的艺术追求,正是出于一种内在需要,自然十分鄙视帖学末流的姿媚、文弱、平庸。”
1985年何应辉重回西昌时写下一首七律:来觅屐痕归路长,此中风骨几多霜。画沙颓指骄阳炽,抚卷惊心残月凉。且抱江河润肝胆,但凭风雨铸词章。一挥千楮十年去,还识西昌是故乡。
1972年至1976年间,何应辉还有幸拜陈子庄先生为师。有意思的是,第一次面谈,子庄先生让他挥毫,不写字,只在纸上自由画出各种墨线,由子庄先生所说的“笔资”来对他做出判断。“先生性情的机敏、真率,见识的广博、深刻与高超不群,对我的艺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十年耕读生涯中,何应辉对中外文学名著特别是传统诗词兴趣沉酣,也作过刻苦研习。他庆幸能借得并全文手抄录存王力的诗词格律著作,同时又得到了刘君惠先生的指教。
继承与创造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后,“我以碑书雄强苍浑的力量气势为本,激赏帖书自然、潇洒、俊畅的意韵之美。”在实践中,80年代前半期,何应辉把精力集中在《石门颂》为代表的汉代摩崖,在帖学方面着力于孙过庭、米芾等二王一系的行草书。80年代后至90年代初,重点关注北魏碑刻,尤其是摩崖与墓志。90年代后至今,则是秦汉魏碑刻与二王一系帖学两头并进,力求在创作中综合融汇。
回顾在继承与创造上走过的路,何应辉说:“这么多年来,从古代到现代,从经典到民间,摩挲浸染过的前人书迹应该说已不算少,但从对传统学习研究的方法来看,我还是重在概括、抽取书法本体的内在规律,并在创作中加以运用、变化、发展。我不主张‘偏食\’,也不重在技法形式和风格样态上直接去跟定哪一家哪一派。我认为,学愈通脱,愈不必分碑分帖,关键是在博涉多方、碑帖兼取、质文并重的基础上锤炼出自己的艺术语言,写出自己的性灵和精神来。”
谈到如何看待近百余年间不断发现的新书法史料对当今创作研究的意义时,何应辉不主张直接以模仿某种古代新资料的面目来“创造”,应当从主体内在需要与当代立场出发,通过鉴别、汰选、提炼、旁涉、化取、熔铸,成就自家面目。
推崇四大审美标准
何应辉在创作和欣赏中推崇四项审美标准:高、大、深、新。前三字来自清代刘熙载的《诗概》:高,指格调、境界、品位高;大,指气象雄浑,宏大和艺术涵量博富;深,指意韵深厚。新,则是何应辉自己加的,指风格、技法的独创性、开拓性,鲜明而成功的个性,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超越性。“前三者是‘新\’的前提,四者兼备才是优秀作品。”
何应辉认为,当下书法创作尚存一些主要问题,比如跟风模仿,面目雷同;轻内涵重形式,外在形式多拼凑,拼凑中又暴露美术修养的欠缺;刻意造作为新而新,或变形有违书理,或范式选择有违本真,甚至借助电脑手段集古人字做放大处理拼凑成篇等等。“书法家的书内功虽亦包括在文化素养中,但忽视文化素养必然行之不远,更不能得到升华,获得高的艺术境界与品位。”
书画同源,通则互相促进
书画同源。何应辉说自己现在终于有更多的时间来画画了。
过去,他一直没有固定作息规律,长期受各种行政事务困扰,“过去画画时间太少,最近两三年画得比较多。”何应辉画作时有参加省诗书画院的展出,去年曾受邀参加中国美协、浙江文联、中国美院主办的中国画双年展。问及画源影响,他喜欢的大家近有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陈子庄,远有八大山人、石涛、石谿等,源源不断地给他以艺术养分。
“书画本同源,通则互相促进。画画对书法的促进,如对用墨用水的讲究,使书法笔法更活,章法变化更多等,都是很重要的。”
着力提高中青年作者水平
作为省书协主席,他对四川书坛的看法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5年,四川书法整体状态最好,在全国名列前茅,可进前五。2005年以来,全国作者逐步换代,参与全国展览竞争的基本上由四、五十岁换成了更年轻的一批。换代过程中,仅从在全国参展获奖这个角度来看,新一批作者的成绩不及最好时期。但业界依认可四川是书法强省。”何应辉认为,现在四川书法的定位应为“全国较为前列水平”。
何应辉表示,中青年作者在学术涵养、艺术功力、创作经验等方面相对较弱。这十年来省书协的工作,主要就是提高他们的总体水平。有三个途径:对书法优秀传统的深入,对外交流的开展,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举个例子,湖南近几年上升很快,年轻人想方设法外出求学进修,但四川这方面显得很不够。去年我参与全国书代会,了解到湖南的书法博士不下20个,而四川的据我了解就少得多。第二,四川的高层次艺术交流的开展不及北京、江苏、浙江、河南、山东这几个省市。四川相对走出去的太少,年轻作者对全国创作发展态势了解不够,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对他人优长的吸取还不够及时。第三,对优秀书法传统的深入学习、研究也有相对的差距。”
新闻推荐
端午的脚步越来越近,很多消费者已经开始选购粽子、咸鸭蛋等时令产品,成都马鞍路一带的“粽子一条街”又热闹起来了。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在马鞍路一带走访发现,和往年相比,这里的上百家手工粽商家和消费...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