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天府广场的成都博物馆新馆以《倥偬的乡愁·张大千》作为开馆特展拉开序幕,本次展览分为“大千张爰”、“领略古法”、“我与敦煌”、“行走东西”和“心归何处”五个部分,采用实物、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出张大千留下的收藏品、粉本、作品、印章、书信等,首次集中呈现了艺坛泰斗张大千的艺术经历和丰富人生。
本展展品由孙凯和张心印提供,大部分展品是首次对外展出。策展人孙凯为张大千大弟子孙云生之子,曾与大千先生共同生活八年,昨日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披露了一代大师的“乡愁四韵”。据悉,成都博物馆开馆特展,免费对公众开放。
临摹书画作品首次展出
孙凯和张心印为本次特展带来59幅作品,大部分是张大千临摹古人书画的粉本,以及他收藏的古画和珂罗版中国传世名画等。此外,还有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人马花鸟作品穿插其中。
展览中有37幅粉本首次对外展出,从中可了解到张大千艺术生涯中对古人学习的过程,其中不乏具有高度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的珍品,如《十八描》,张大千根据他对古人线条的掌握,作了这件课徒稿,留给入室弟子孙云生学习和珍藏,可谓弥足珍贵。又如《临宋李公麟五马图》,原作已佚失,北京故宫博物院仅有珂罗版保存,而观众在这里可以通过张大千临摹的《五马图》看到此图的全貌。
大千收藏颇显雅趣
本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大师的艺术作品,更有他的收藏以及书信,力求通过多样的展品为观众呈现一个和以往不同、更加贴近生活的大千形象。
凡是名家,对于笔墨纸砚都很讲究,张大千也不例外。他在海外制作了一批“牛耳笔”。这种笔是用英国某地的黄牛耳朵所长的毫毛制成,一只牛耳内的毫毛有限,要两千五百头牛才能收集到一磅这样的牛耳毫毛。张大千委托英国友人收集了一磅牛耳毛带到日本,委托日本制笔最有名的玉川堂、喜屋制作。他把这些牛耳笔送给自己特别重要的朋友,包括毕加索。他也赠送了两支给他的爱徒孙云生,正是这次展出的牛耳笔。此外,他还擅金石,并且自制印章。他所用的印章总共3000多枚,收藏的印章更是不计其数。本次还展出了张大千在摩耶精舍时使用过的花盆和玩石。
怀念四川的“乡愁四韵”
张大千身上有哪些故事令几十年过去了仍被川人所津津乐道?其中包括了张大千的“乡愁四韵”(收印章、玩盆景、迷川味、中式服装)。孙凯眼中的张大千在生活细节上,处处体现着对故乡的怀念。起居方面,张大千之所以在巴西选择住在八德园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那儿的气候、植物与四川的最为相似。
着装方面,张大千依旧保持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大千先生从不穿西装打领带”。饮食方面,八德园的早餐经常是“川味”的面包,通常是涂一遍黄油之后还要涂一遍辣椒。厨师更是从四川一直跟随到巴西,为他制作四川口味的菜肴。张大千亲手写下食谱,食谱册中有“粉蒸肉”、“狮子头”等四川名菜。
“东张西毕”的不解之缘
毕加索和张大千更有一段不解之缘,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东西方艺术巨匠,被世界艺坛赞誉为“东张西毕”。一次毕加索给张大千三幅相似风格的画,让张大千猜猜哪一幅是他画的。张大千很快猜出,毕加索不解,问他如何破题。张大千说:“我看出了你这幅画的气势、用笔的功力和作画的火候。”毕加索又问张大千:“我一直很不了解为什么你们中国人有五千年传统文化不去研究,反而来研究西方文化。”张大千回:“西方人善于表达,可以把一个小小的事物表达得很到位。而中国受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性格偏内敛,有很多很好的情感无法妥善表达。”
另外,记者从博物馆方面获悉,围绕展览开展的一系列社教活动也将启动,包括“色彩填满的画面——DIY填色大千画”“色彩晕染的故事——创意泼墨泼彩画”“画作背后的大千——大千人物形象创意画”等。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摄影记者 张士博
新闻推荐
湿热仲夏 养生壶有妙用 买够网每时乐智能养生壶上线,下单只要179元 可拨打028-86626666订购
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粘浊,如油入面。”长夏季节,闷热难耐,雨天很多,湿气尤重。环境中的湿气与身体里的湿气相结合,很容易致病,所以说夏季要特别注意除湿养生。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除湿养生,成都...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