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吉雪娇
李晓(化名),一个拥有研究生文凭的高材生,曾经的他想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由于专业比较冷门,文凭并未如愿成为他“讨生活”的工具。在现实面前,李晓选择了学习IT技术,用“代码”敲开扎根于城市的梦。
专业冷门 面试多次碰壁
大学时的李晓,就读于安庆师范学院,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Java方向)专业。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的他在毕业后并未从事软件开发,而是选择了考研之路,并在经历了一年的准备后如愿收获成都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远离了IT后的李晓,在读研期间更多的选择了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家教,给高中生补习数学等,然而,等到研二结束后,随着同学们陆续找到工作,李晓却有些迷茫。由于专业较为冷门,在多次面试碰壁后,他终于意识到一纸硕士文凭或许并不能换来一份满意的Offer。“该凭借什么来‘讨生活\’?”成为李晓深深思考的问题。
文凭加技术 实现高薪就业
就在此时,在本科班级的微信群中,李晓了解到,很多同学目前在从事软件开发行业,月薪达到8000元。“我当时想到自己还有一些编程基础,而且软件开发这一行的平均薪资还比较高,所以我决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做开发。”
为了重新掌握相关技能,最终,李晓报读了源码时代Java就业班,开启了每天22点下晚自习,回家继续敲代码到24点的集中培训。而源码时代领先于行业的教育教学模式、企业级开发技术的零延迟更新、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以及培训期间学员的严格管理也令李晓在脱产学习的数月间,顺利掌握了“两年的行业经验”。
最终,再度“毕业”的李晓顺利就职于青牛科技,担任Android工程师,不仅获得了7500元的月薪,还凭借着自己过硬的编程技术,逐渐在工作中崭露头角。“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我认为最大的功臣是在源码时代教育学到的实用技术,为自己增加了高薪就业的筹码。”李晓表示,“在未来的3年,我打算踏实工作,巩固技术,利用闲暇时间调用底层的C、C++,看一些Android源代码。3年之后,希望自己能顺利从事项目管理的工作。”
新闻推荐
——《隔了河的会见》后记■阿贝尔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