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12岁老人进行手术的刘兴斌医生
10月1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的医生,为今年112岁高龄的张政元(化名)成功植入了核磁共振兼容的双腔起搏器,解决了张政元心跳过缓的症状,又通过药物治疗,解决了阵发性房颤的问题。一年多前,张政元出现了心累、气紧的症状,尤其是在稍微活动以后,症状加剧。检查确诊,张政元同时存在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的症状,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安装心脏起搏器,成了唯一的选择。
超高龄的心脏起搏器手术,可谓心脏手术的“禁区”,从目前公开可查询的资料来看,112岁的张政元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心脏起搏器安置者,超过100岁高龄接受起搏器手术的,在国际上也很少见。
症状// 百岁老人心跳时快时慢
已经112岁高龄,为什么还要接受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治疗?为张政元做手术的川大华西医院心内科心力衰竭与器械治疗组组长刘兴斌教授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因为老人同时伴有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两种情况,“一旦心跳持续过慢,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刘兴斌说,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同时解决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这两种情况,如果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治疗其中一种情况,必然会加剧另一种病症,这对老人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手术指征很明确。”刘兴斌说,安装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
一年多前,张政元出现了无诱因的心累、气紧,特别是稍微活动后,头晕、眼前发黑的症状加剧,在当地医院接受了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10月上旬,张政元住进了川大华西医院,心内科会诊后,刘兴斌确诊老人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同时伴有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的症状。“心跳快的时候,能达到一百七八十次,慢的时候只有二三十次。”刘兴斌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因为心脏问题,老人已经多次出现了晕倒和丧失意识的情况,好在家属照料细致,每次晕倒时,身边都有人搀扶着,不至于摔倒受伤,但心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老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如果老人已经常年卧床,会考虑保守一些。”刘兴斌说,从家属处了解到,张政元虽然长期因病卧床,但不至于丧失行动能力,在家属的精心照料下,还能坐起来或是在近处走动,对生活质量有要求。积极与家属沟通后,老人家属同意进行手术治疗。
风险//
抵抗力较弱需控制感染
张政元虽然已经112岁高龄,但除了听力不佳之外,意识还比较清楚,征求本人意见时,老人也同意手术。
但手术也不是说做就做。入院检查发现,张政元不仅高龄、消瘦,还伴有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咳嗽伴有浓痰,确诊为多重的真菌、细菌感染,这意味着,张政元的抵抗力较弱。感染,不仅会增加手术风险,对术后伤口的恢复来说,也具有很大的风险。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先把感染控制好。”刘兴斌介绍说,和其他手术不同的是,起搏器安置没有需要严格考虑的禁忌症,“所有的禁忌症都是权衡利弊。”刘兴斌说,起搏器安置的手术已经十分成熟,是一个长期积累经验的过程,对于这类高龄患者,降低可控的手术风险、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最为重要。“再通过全身的情况判断,制定了合适的手术方式。”
一周的住院治疗,张政元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手术。
术后//
次日就可下地轻微活动
10月15日下午,张政元被推进了手术室。术前,考虑到老人年龄较大,听力不好,术中无法沟通,家属按照医生嘱咐,叮嘱老人,手术中可能会有痛感,不要紧张,有情况直接大声地告诉医生。“整个手术过程,老人意识很清醒,也非常配合。”刘兴斌说,因为术前的手术准备充分,不到一个小时,人工心脏起搏器就成功放置到位。
刘兴斌说,因为心脏起搏器可控,为老人设置了每分钟60次的跳动速度,同时配合药物治疗,解决了阵发性房颤的问题,张政元的心慌心悸、头晕眼前发黑的症状得到缓解,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也提高了老人日后的生活质量。
“手术前,我们跟老人家属也沟通了,如果一旦手术中出现任何情况,可能需要进入ICU观察,但是手术很顺利,在手术室多观察了半小时,就回到了普通病房。”刘兴斌说,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并没有严格要求必须卧床休息,第二天,在家属的搀扶下,老人就可以坐起来,并且下地轻微活动了。“伤口愈合的情况也很好,比其他病人多观察了两天,手术后第五天就出院了。”
成都商报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王效
新闻推荐
莎士比亚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10月24日和25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将来到“首届成都戏剧节暨20...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