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即将在成都召开。这场被无数科幻迷们日夜盼望的盛会,创办迄今,一直以“十年磨一剑”的频率和质量举办着、精彩着。
原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首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吴显奎有句名言:“四川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但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童恩正、刘兴诗等著名科幻作家的经典作品就已经享誉全国;中国科幻银河奖与华语科幻星云奖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幻大奖,也诞生在四川。成都著名的《科幻世界》杂志和10年一届的世界科幻(奇幻)大会,更是给全国科幻迷们带来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具体到个人的经历,又是如何的感受呢?日前,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追梦人”的《四川科幻口述史》,通过十位与科幻文学有着深厚渊源的嘉宾的讲述,重温了这段令人魂牵梦萦的“追梦之路”。
今天,我们与你分享其中三位科幻老作家的珍贵回忆。
刘兴诗:
我认为,外星人似乎没有到过地球
——今年86岁高领的刘兴诗,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家,从事史前考古研究,科幻文学是他的“业余创作”。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以及自己的科学素养,从科普的初衷出发,渐渐走上了科幻创作之路,被认为是中国科幻小说的重科学流派代表人物之一。
我出生在“九·一八”事变那一年,1931年。当时洪水淹没了武汉,快淹到我家二楼的窗口了。我爸弄了条小船,我妈抱着我,从窗户出来,上了一艘去上海的轮船。我太小了,被水一泡,江风一吹,一下子患了小儿惊风症,昏迷不醒,完全失去了知觉。
幸亏一位北京的老爷爷过来,拿了一粒叫万应锭的药切碎,给我吃了一点,我哇地一声哭着醒来,这才有了我的生命和后来的一切。
我从小就喜欢写作文,而且写得很棒。但我第一篇科幻小说的诞生,其实是被“抓壮丁”抓来的——当时上海的《少年文艺》有位叫刘远东的编辑跟我讲:“你是科学工作者出身,看样子你可以写科幻嘛。”
我想起从前的洞穴考察,在洞穴里见过不少奇观,心里一直想,这么多的水白白流掉多可惜,如果能修建一座座地下水电站来发电该多么好啊。于是,1960年底,我拿起笔,写了一篇《地下水电站》交稿,算是处女作,也并没有放在心上。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看了一本英国的《地质学原理》,作者莱伊尔,是位知识非常渊博、很严肃的科学家,他在书中写道:英格兰的一个湖泊,排干湖水,挖掘泥炭,发现了八只独木舟,“它们的式样和大小,和现在美洲使用的没有什么不同。”
我看后心中一震,因为我对考古学有些了解,深知两个距离遥远、素无来往的民族,其文化特征不可能是完全雷同的……以我从事的第四纪地质的角度,可以推断埋藏独木舟的泥炭生成于四五千年前,正是墨西哥古印第安文化的一个渔猎时期,一些出海捕鱼的印第安独木舟很容易被横越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流冲带入海。其中大多数必定在途中葬身鱼腹,但个别漂到彼岸是完全可能的。
为了证实我这个猜想,我等了十六年,终于确认:古代欧洲绝无和美洲印第安人完全一样的独木舟,这才动笔写了《美洲来的哥伦布》这篇科幻小说。
这个作品的研究和写作过程,符合我的科幻小说创作观:科幻小说是科学研究的直接继续。现在大多数标榜为科幻的作品,其实几乎都是玄幻 还有很多伪科学命题,比如什么“北纬30度”,说得神乎其神,但北纬30度就是很普通的一个纬度,哪有什么谜?还有动不动就谈外星人到了地球的,我认为,外星人似乎没有到过地球。
王晓达:
真正优秀的科幻小说
社会思考必不可少
——本名王孝达,1939年生于江苏苏州,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先后在成都汽车配件厂、成都工程机械厂从事技术工作,1979年后任教于成都大学;从1979年发表处女作科幻小说《波》开始,陆续发表50多篇科幻小说,被视为中国硬派科幻代表人物之一。
1978年8月,我写了第一篇科幻小说《波》,写得满头大汗,当时就是打定主意写给我在技校的学生看。后来厂里的同事朋友,觉得我这个小说可以拿去投稿,所以我就拿了一本稿子,投到暑袜街的邮局里,投完以后,心中忐忑,想万一被退稿多丢脸,于是经常往厂门口的收发室跑,心想若有退稿好赶紧拿走免得别人看到。
等了两个月后,《四川文学》的编辑来找我了……1979年4月,这篇小说正式发表,我也没想到影响会有那么大。
我真正希望的,还是主流作品能更关注幻想的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否则,如果科幻只是个道具的话,任何一部片子都可以改造了,一部爱情片,只不过把谈恋爱的地方改到火星或月亮上去,之后打个“飞的”又回来了……我觉得一部真正优秀的科幻小说,科幻元素要有,社会思考也必不可少。这就是我,一个理工男写科幻小说所感受到的。
叶永烈是温州人,一直住上海,他跟我年龄差不多,他有时候来成都,我就去接他。1991年开世界科幻年会,我在汽车站等他,用自行车推着他的行李去省科协报到。我到上海,也会去找他,到他家里吃饭。
我们差不多的年纪,比较好说话,我们也彼此信任。对了,有件趣事:前年我的邮箱突然收到他发来的一封信:“晓达,我有一事相求,你方不方便?你回了信我再告诉你什么事。”
我心想搞什么鬼哦,但还是回了信,然后他又回复说,“不好意思,我有些急用,问你借两万块钱,寄到上海的一个账号。”
我想这就奇怪了,一个电话打过去,他说也正想打给我:“哎呀,晓达我正要给你打电话,你要借两万什么事?”原来是骗子盗了邮箱。
最近几年我还在写,不过年纪大了,我更多的是写些短小的文章……我特别关注一些新的前沿科技,比如纳米技术、石墨烯,这里面特别有幻想的空间。
董仁威:
我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华语科幻星云奖
——1942年5月生,重庆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科普、科幻创作,已发表各类科普作品800多万字,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井致力于中国科普和科幻作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我对科学的爱好起源于读重庆三中(重庆南开中学前身)的时候,当时我参加了一个课外活动小组,叫“红领巾饲养组”,是少先队总部办的,我们在那里养鸡、养羊、养兔……同时进行科学的启蒙。
当时每周六晚上我们要举行一次篝火晚会,组员们就围着篝火,听高年级同学和辅导员们讲生命科学的各种知识。从那时开始,我就对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选了四川大学生物系的生物物理专业,后来转到植物专业,跟着著名植物学家方文培学习。毕业后,我又考上了四川大学生物系的动物专业细胞学研究生。
1968年,我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味精厂工作,在那里,我从烧锅炉做起,一步步转向技术工作,当了厂研究所的所长。后来,我把工厂转型,成立了成都儿童营养中心。
我正式开始科普创作是在1979年,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分子手术刀》,发表在当年的《科学文艺》(《科幻世界》的前身)第三期上……但是80年代我写科普比较多,科幻写得少。
2010年初,我们建立了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的科幻分会,并在当年2月召开了协会的发起人会议,设立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就是在这次会上提出的……这是一个民间奖项,没有企业支持和资金来源,所以我后来感觉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我们坚持把这个奖办下来了,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届比一届强。
四川的科幻文化是非常发达的,所以说要把成都建设成科幻之都,我很赞成。
(采访/撰文 杨枫)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闫新宇)从10月29日起,将执行冬春航季航班计划。昨日,记者从成都航空获悉,为给旅客提供更多更好的出行选择,进一步完善航线网络布局,提高航线覆盖率,该公司将于换季后开通15条新航线。...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