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场一个人与一条跑道间跨越昼夜24小时的较量。
10月29日下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的国际超级马拉松冠军、超级耐力赛冠军、国家马拉松集训队运动员、中国最年轻的超级耐力赛实力选手,被誉为“中国阿甘”的许秀涛在成都秀丽东方生态园完成了他今年“一个人的24小时”极限公益成都站的挑战。从28日下午3点至29日下午3点,许秀涛在这条单圈为1.9公里的跑道上完成了71圈,总计134.9公里跨越昼夜的一场奔跑。
“长距离奔跑可以让人不断超越自我,达到身心的愉悦。在全世界范围内跑24小时挑战的人也是非常罕见的。许秀涛目前是中国100公里跑的纪录保持者,他的目标就是要挑战长距离的耐力跑,从而去不断超越自我。”匹克体育品牌管理中心总监刘翔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能完成耐力极限是基于平时高强度训练和顽强意志”
作为专业田径运动员的许秀涛,去年便一个人连续不间断地在32小时10分钟里努力行进刷遍了北京的一至五环,全长总计262公里的距离。自今年5月13日起,又开始了他挑战10城“一个人的24小时”计划。在成都站之前,他已在西安、长沙、北京、合肥、上海等城市完成了24小时极限挑战,下一站将是半月后的南京。
完成挑战后,许秀涛向成都商报记者讲述了他这次在成都的奔跑经历,“成都站的难度明显增加了不少。在这条跑道上,有许多爬升路段是在前面五站不曾遇到过的,这增大了我的身体损耗。”身为山东人的许秀涛对成都湿润的气候还是略显不适,“这里非常潮湿,我跑起来还不太适应。不过,专业的装备给予了我很大支持,让我克服了这里阴冷的天气。”
“我在跑步中也能睡着,意识不了痛苦和疲惫”
在28日的夜里,成都赛道上空雨水突至,使在奔跑中的许秀涛全身被淋湿,更在一个坡道处造成了他的膝盖扭伤,这给许秀涛的发挥造成了不小影响,但他依旧坚持完成了24小时的挑战。许秀涛完赛后给记者描述了他在这24小时里的亲身感受,“前6小时,我的身体尚处于一个较为舒适的状态。再往后,人会感到疲惫,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能量补给。”最让许秀涛记忆深刻的便是每次奔跑到半夜12点后,“那是最困难的时间段,身体会处于极度困乏的状态。我跑到那时是非常想睡觉的,脾气也会随之变得非常暴躁。如果那时有人给我打招呼或是康复师在帮我做调整,甚至会让我产生失忆的状态。”许秀涛说,“那时的我在跑步中也能睡着,并且意识不了痛苦和疲惫。一边跑,一边睡觉,这是可以的”。
在许秀涛的记忆中,每次挑战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与变幻莫测的天气相抗争,“今年5月在西安,当时的气温已达到30多度,昼夜温差非常大。在那次挑战中让我感受到了极度的暴热和身体已达透支的状态。并且,在当晚的半夜里还下起了大暴雨,这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4小时赛会给我带来更多困难,我更愿意去挑战它”
对于大多数跑者而言,24小时的极限耐力奔跑是不可想象的。这对于已跑过3年24小时极限挑战的许秀涛而言,他并不提倡普通的跑者尝试这种高强度且超越耐力的24小时不间断奔跑。“就算是马拉松运动员要挑战24小时赛,也要首先基于100公里的有氧训练。并且,训练时间必须达到5年以上才行。”许秀涛说。
一项对于马拉松运动员来说都如此困难的极限挑战,为什么许秀涛还要迎难而上?许秀涛向记者解答了他挑战极限的初衷,“以前我也跑过马拉松和100公里极限跑。但跑24小时赛会给我带来更多困难,这是让我更愿意去挑战它的原因所在。”
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张涵
新闻推荐
这样离散的中秋节已是第10年。同往年一样,女儿又不在家。陈莉和吴建军去蒲江旅游,石象湖、朝阳湖,一处处逛过去,熙来攘往的人潮中,喧嚣声一浪一浪打过来,眼睛和耳朵都被填满,但心里依旧感觉少了点什么。...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