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资料图片
编前
曾经,田里的蛤蟆,小溪的鱼、轻盈的蜻蜓、翻飞的小鸟丰富了童年的色彩。如今,鱼缸里养的是巴西龟、锦鲤、热带鱼,而家乡的原生小动物哪儿去了?近日,全国第四家、四川首家博物探索学校落户成都,一些博物学家就四川生物资源的丰富与精彩进行分享。博物学家提出建议,希望更多的孩子们走向自然,先了解,后热爱,再保护。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原生动物在哪里》,讲讲身边那些熟悉的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在哪里
□本报记者 吴平
10月20日,在成都最著名的花鸟鱼市场青石桥,博物爱好者邹滔发现,市场所售的观赏鱼几乎都是金鱼、龙鱼、海鱼等外来品种,这些鱼喂养要求很高,要增氧、净化、灭菌等,冬天还得加热。而原生鱼即所谓小杂鱼,只是作为饲料鱼来卖。“作为观赏鱼的价值还不被认可,利润很薄,店家不愿卖。”邹滔向记者说道。
然而对于成都本地长大的西南山地工作室艺术总监董磊来说,本地的原生鱼很美,例如斗鱼,它腮边的孔雀蓝,颜色像水洗过的天空。
现状:原生鱼减少不乐观
董磊家住双桥子,小时候喜欢到五桂桥下的沙河去抓斗鱼。“斗鱼很小,游得慢,很容易抓到,尤其是很好养,一个大玻璃瓶就能养很久。”
长大后,董磊了解到,成都很难得的还是两种斗鱼的共同分布区。北方的斗鱼是圆尾的,南方的多是叉尾的,而成都则均有分布。
作为迷腮类鱼,斗鱼可以在水面直接呼吸空气,小水潭、死水坑都能生存,蚊子幼虫是它的食物,对生态环境来讲是十分有益的。“可惜现在很多地方都是有水无鱼了。”董磊说道。
如果说斗鱼的减少与水系变化的因果还待探究,青鳉的减小就比较明确,缘于一次引进外来物种的失误。
由于蚊子是传播疟疾的第一帮凶,人们想到通过消灭蚊子幼虫孑孓来断掉疟疾的传播渠道。美洲的食蚊鱼成为不二之选,毕竟从名字上就可知晓其是蚊子的第一天敌。
然而引进来才发现,其食孑孓的能力并没有显著高于青鳉,而本地鸟类不了解这种鱼不敢食用,导致食蚊鱼缺乏天敌而泛滥,还抢占了青鳉的产卵地和生活环境。“青鳉在民间有‘万年鱼\’之称,可如今秦岭淮河以南,到处可见食蚊鱼,却难以见青鳉,不得不说有些遗憾。”邹滔叹息道。
这些小型原生鱼,长不大没有食用价值,不如热带鱼那么色彩斑斓,似乎没有观赏价值,因而其数量的减少乃至灭绝都难以引起关注。其实它们作为生态链的一环,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价值。
保护:从了解、喜爱到行动
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主任龚全介绍,四川原生(土著)鱼有230种,上述斗鱼、青鳉属于小型鱼,比起重点保护区鱼类,如达氏鲟、川陕哲罗鲑、胭脂鱼及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其资源还算丰富。但所有原生鱼的野生种群都在减少,尤其和上个世纪相比,资源量减少很多。加强对原生鱼类的保护很有必要。
一些原生鱼有着非常有趣的生活习性。成都博物探索学校创始人大宝建议孩子们不妨从“听故事”切入,对这些鱼产生好奇、兴趣。
以鳑鲏为例,雄性鳑鲏颜色很美,有橘黄和蓝绿色斑纹。而雌性鳑鲏的产卵行为尤为奇特——与河蚌互相代养子女。在产卵季节,雌鱼把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入水孔产卵,之后雄鱼也在入水孔附近射精,使精子随水流入河蚌体内使卵受精。鳑鲏鱼的受精卵直到孵化成幼鱼才出来。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河蚌也把自己的幼虫钩附在鳑鲏的鳃或鳍上,后者负责提供一个个被囊,把幼虫包裹起来。2-5周后形成幼蚌,破囊离开鱼体,沉入水底生活。
“小朋友可以做一个原生鱼缸,有鳑鲏有河蚌,就能观察到这一奇特的生物现象,甚至还可以用24小时摄像机拍下来这一过程,亲自做一个纪录片。”大宝老师介绍,在香港,孩子们将原生鱼养大后,还会将其放归大自然,为其种群的复壮做出贡献。
邹滔介绍,成立于2003年的“两江中国原生”组织构建了全球最大的中国本土(水)生物自由数据库,但面向群众的自然教育仍有空白。期待更多人关注到本地物种的生存,让小时候体验到的大自然的美好能够再现。
新闻推荐
几根四五米长的竹竿交叉,组成一个能容纳5人的帐篷大小的支架……这样一个奇特的物件,竟是有人用来捕鱼的工具。昨日下午,成都市河道管理处就协同市农业综合执法渔政支队、市公安局环保支队、各区渔...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