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本报记者曾媛
曾经,张飞夜战马超、姜维兵困牛头山……
今朝,有游人走蜀道、进农家、逛古城……
昭化镇战胜村,以农旅融合的方式,进入发展致富的脱贫模式。
致贫原因不尽同多种帮扶助脱贫
战胜村位于昭大旅游主干线,境内有古蜀道,紧邻昭化古城,生态环境优美。有贫困户41户142人(其中:低保贫困户3户7人,一般贫困户38户135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于水果蔬菜种植和务工就业。
“是赵书记吗?快请坐……”战胜村三组贫困户顾素芬听见房外有动静,猜测是第一书记赵勇来了。
68岁的顾素芬患有半边风,久居屋内,很少外出。“她老伴79岁,也没有什么劳动力……”赵勇向记者介绍顾素芬家情况。
顾素芬家有三个人,儿子在外打工,每月给她和老伴寄不定额的生活费。“她一家是今年我们‘回头看\’时确认的帮扶对象。”赵勇说,他们家儿子务工工资不高,30多岁没成家,老人又没有劳动能力,村上以同步搬迁的方式,代建房屋,解他们生活所需。
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的不同,战胜村将41户贫困户逐一落实脱贫措施。有的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有的安居扶贫安置、有的生态保护脱贫、有的教育扶贫脱贫、还有社会保障兜底……多种帮扶措施,实现着***、精准脱贫。返乡创业家人乐土地种出致富果
吴连平夫妇外出务工十余年,进过厂子,呆过工地,辛辛苦苦挣了点钱。因为家中有两个孩子留守,每年他都要辗转回家陪伴。
“女儿不想我们出去打工……”带着挂念,他和妻子准备回家创业。2014年,他回到家乡,荒芜的山林,破败的屋舍,杂草丛生。
回乡做什么?吴连平一直在思考。虽在外打工多年,但他的种植技术没忘。就种果树吧!要干就干出点样子,和妻子商量好后,他买回树苗,承租了22亩土地,漫山种上梨子树、李子树、桃子树。
从昭化古城出发,往天雄关方向开车不到十分钟,有路牌显示“雪丰农场”,这就是吴连平的果园。记者了解到,今年,吴连平家的李子树初挂果,古城周边游客、村民络绎不绝前来采摘。
农场里,吴连平还有一批宝贝——树苗。“去年,我卖了1000株幼树苗,价格还不错。”谈起他的宝贝,他满心欢喜。如今,吴连平作为产业大户,为战胜村果树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带动贫困户房前屋后产业发展。
2017年5月,昭化古城管理局赵勇到战胜村驻点扶贫任第一书记。初到战胜村,他就找到吴连平,询问吴连平打造农家乐的意愿。“昭化古城有大量的旅游客源,要想留住游客吃喝玩乐,搞乡村旅游项目增加农民收入,难度不算大!”赵勇告诉记者,当时吴连平就答应将农场打造成农家乐。
搞旅游,吴连平也是门外汉,不知道从何下手。最突出的问题——他家老屋年久破败,而建农家乐不仅需要新房,还需要良好的配套设施。经过帮扶单位昭化古城管理局的帮助,吴连平获得小额信贷支持。同样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他家初挂果的李子已销往成都、北京、深圳、浙江等地。
新产业+新业态农民增收来得快
特有的区位自然因素,让战胜村拥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先决条件。“能不能建生态农庄发展乡村旅游?既可改变村容村貌又可以吸纳贫困户就业。”赵勇的想法和村民产生共鸣。
早在2008年古城一期保护开发时,战胜村抓住机遇,采取土地出租分红的模式,盘活荒山200亩,修建公墓,村每年有6000元的集体收入。今年以来,战胜村围绕盘活农户荒林、荒山闲置资源,培育出农民增收致富新产业、新业态,衍生出天雄关专合社。
在天雄关生态农庄餐饮大厅一面展示墙上,记者看到农庄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赵勇说,农庄建设时,周边村民全力以赴,其中不少贫困户也积极投身建设。天雄关合作社采取“专合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有效利用剩余劳动力,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
因贫困户没有资金入股,专合社采取老百姓劳务费折资入股的方式,让贫困户变“股东”,赵勇介绍,专合社实现农业产业化、企业化发展,加速推进了农村城市化一体化进程。
截至目前,天雄关合作社流转土地700余亩,拥有社员155人,辐射周边农户建蔬菜基地1000余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万元,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专业合作社称号。
天雄关生态农庄境内有牛头山、天雄关景点,是天然的氧吧。农庄集农耕文化展示园、亲子体验园、韭黄科普园、脆红李、冬梨、黄金梨采摘园、QQ农场、青青牧场等集休闲、娱乐、餐饮等为一体,成为“昭大”特色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战胜村,风景秀丽,阡陌纵横,田园风光甚是迷人。一垄垄菜地青翠养眼,一棵棵果苗随风轻舞着嫩叶,整洁的乡村小道被路边密密麻麻的小花簇拥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被吸引来到战胜村:吃农家菜、住农家屋、享农家乐,乐而忘忧,乐而忘返。
新闻推荐
眼睛看不见了,他靠着触觉摸索,拿起颜料,询问助手颜料上的标签是什么颜色莫奈:一生只画第一任妻子
眼睛看不见了,他靠着触觉摸索,拿起颜料,询问助手颜料上的标签是什么颜色花园里的艾丽斯。日出·印象。莫奈的风景画。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成都观众争看《睡莲》。《睡莲》之一。莫奈。■编者按...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