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2017年11月5日,来自西藏左贡县年仅1岁零9个月大的女婴白内障患者旺姆(化名),在成都治愈出院。临回西藏前,旺姆的父母特意给帮助过他们的“若巴”志愿者打电话道别,言语中充满感激。
一群来自雪域高原的精灵,他们活跃在成都各大医院,为藏族病患同胞提供食宿、导医、献血等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个团队叫“若巴”,汉语正是“帮助”之意,目前已经吸引了蓉城各高校150余名藏族大学生加盟,他们的志愿服务行为,正温暖着到成都就医的藏族同胞……
发起人索拉
第一次翻译噙满泪水
美丽的藏族女孩索拉,是若巴志愿者组织的最初发起人。
2015年初夏,西南民族大学大四学生索拉接到了一个来自家乡西藏的求助电话,对方希望她能抽出时间为一位准备到成都求医的西藏昌都地区贡觉县患者做一次义务翻译,因为这位藏族同胞不会汉语。
接到求助电话,到车站接人,再把患者带到医院,帮他挂号,做翻译,方便医患沟通……当索拉帮助患者做完这一切之后,她没有收获助人后的快乐,医生告诉她:患者的病拖延太久,已非常严重,最多能熬三个月……
善良的索拉一时很慌乱,她不知该如何把这个不幸的结果告诉患者和他的家人。
最终,索拉还是情绪低落地把情况告诉了患者和家属,并劝他们回家吃药治疗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患者家属求助索拉,帮忙买返回西藏的车票。索拉眼里噙满泪水,到成都客运站帮忙买下最早一趟车票,并目送他们离开成都……
送走患者,索拉陷入了沉思。西藏天空明净、民风淳朴,这一切构成了独特的雪域文化。但西藏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医疗水平亟待提高。而西藏距离成都较近,来蓉就医的藏族患者很多,其中不会说汉语的人不少,急需热心人为他们做翻译、向导。
“曾经听人说,当你出国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非常爱国。而当我离开西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心中装满了家乡。特别是来到成都求学之后,对于西藏的情感更加强烈。”索拉动情地说,当自己目送那位家乡的患者离开成都的时候,她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又一个受到疾病困扰的乡亲的画面。他们来成都求医十分不易,而自己能为他们做的也仅仅是充当翻译,为他们做向导。但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没有杆子支不起帐房,不团结百事不成。”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团队来帮助他们呢?
想法萌生后,索拉迫不及待地联系了同在西南民族大学就读的同学丁增雍加,向他说出了自己希望成立一个志愿者组织的打算和规划。两人一拍即合,立即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去一个又一个地寻找那些愿意助人为乐的藏族大学生们加盟。
短短一个月之后,索拉和丁增雍加就发动了五六十人加入到团队中来,并建立了QQ群、微信群,以方便大家相互联系、通报情况、指派任务。据队员们说,自从加入到这个团队之后,他们每一个人在一个月之中,都会帮助到两三个来蓉求医的人。
团队建立起来后,索拉把所有小伙伴召集在一起,开了一次会,商议给志愿者组织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其实,开会之前索拉的心中已经早有打算。她想,这个志愿者组织的中心目的就是“帮助”,帮助那些从家乡西藏以及其他藏区来成都求医的同胞,帮助的方式则以充当翻译、向导为主。索拉说,就叫“若巴”吧。若巴是藏语,在汉语里就是“帮助”的意思。
小伙伴们听了索拉的解释,纷纷认同:“若巴”的意思简洁明了,藏族同胞看到、听到之后一下就能明白。2015年4月7日,“若巴志愿者”团队在西南民族大学正式成立,大伙儿一致推举索拉为首任队长。从此,他们用行动和坚持聚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共同的名字叫“若巴”。
若巴的壮大
百余大学生加盟服务
若巴志愿者团队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影响力日渐扩大,向他们请求提供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而若巴志愿者团队成员的时间、精力、财力都非常有限。“有时候,一天之中要接待好几拨来成都求医的人,而且时间上又不合拍,队员们都是在校大学生要上课,可是病急不等人,病人急切的心情更需要理解。”很多时候,学生们只好在上课时间请假去帮助他们。
索拉说,他们藏族有这样一句谚语:如果心是近的,再遥远的路也是短的。于是,她决定到成都其他高校去联系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盟他们的志愿者团队,希望聚合更多的力量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于是,包括西南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水利学院等高校,都建立起了若巴志愿者组织。活跃在成都的若巴精灵们像午夜里的星光,为初来成都的藏族同胞病患者们,指引着希望的航向。
2016年6月,索拉即将毕业了。谁来接棒队长?一天,她找到西南民大的学弟旦增南加和西南财大的曲西,希望他们担起领导若巴团队的担子。两位学弟表示,学姐的重托义不容辞。6月上旬,索拉召集志愿者骨干亲自主持了交棒仪式。至此,旦增南加接任第二任若巴志愿者队长,曲西辅助队长开展工作。
旦增南加接任之后,对第一批若巴志愿者的理念进行了调整,除了继续把重心放在翻译、向导之外,还要开展面向西藏来蓉求医患者的更多公益帮助项目,比如社会募捐(捐衣捐书捐款)、定点捐助、定点支教、定向献血等助人项目。而今,“若巴”这个大家庭已经发展到150多人,而第三任队长也在刚刚过去的今年九月产生,她是西南民族大学的大二学生次仁旺姆。
今年十月的一天下午两点,次仁旺姆在微信群里发布了她上任以来的第27次任务指令,而这次指令十分紧急——一位从日喀则来蓉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急需输血。因为病人家庭较贫困,希望大家踊跃义务捐献爱心血液!
若巴志愿者团队积极分子珍拉回忆说,接到消息的第二天,很多队员一早就赶去了成都市血液中心,有些班级的同学还是三五成群结伴而去。而来自患者家乡日喀则的5位大一女生,说起当天的献血经历,至今还感到羞愧:“我们匆匆忙忙赶去,却没能献成……”米玛普尺和普布仓两个小姐妹羞涩地说,她们五个人要么是不到献血年龄,要么就是当天早上吃了早餐不能献血。“我们五个人都是第一次去献血,还不懂献血知识……好在学长学姐们及时献血,才没有耽误患者手术用血。”
珍拉说,自那以后,若巴志愿者团队会在群里不定期地普及一些医学常识,介绍哪些科室是哪些医院的强项,哪些专家的号在哪些时段更容易挂到等,以提高大家更好、更精准地帮助来成都就医患者的能力。同时,他们也会留意一些已经治愈返回西藏的患者的反馈,看哪些医院治疗哪些疾病更有口碑,当下一位求医者来到成都后,他们就会根据疾病情况,把求医者带到那家医院去治疗。
简单的困惑
病人所需团队不敢放弃
次仁旺姆很忙,因为她是队长。2017年11月5日,左贡县年仅1岁零9个月大的女婴白内障患者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治愈出院时,尽管当天是星期天,旺姆也不能赶去为她送行并接受家属向若巴团队表达感谢的锦旗。
旺姆说,白内障女婴住院治疗时,她在医院连续陪护了三天,所以很累。加入到若巴志愿者团队一年多时间以来,像这样的帮助很多。“虽然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累到不想去的时候,可是每当躺上床休息时脑海里想起病人的疼痛、家人痛苦的表情,就无法安稳地入睡,第二天依然早起赶往医院……”多少次,实在太累了,她在病房里、在公交车上、在地铁,甚至在医院的某个角落就能困极而睡。
身体累可以克服,缺了的课可以补上,可队员们因为公益帮助而产生的资金支出却无处弥补。旺姆算了笔账,志愿者队员们每一次行动都将完成迎来送往、挂号、翻译、陪伴护理、安排食宿等一个完整的帮助过程,在每一个被帮助的患者身上将可能产生几十上百甚至更多的花费。而志愿者队员们大多家庭并不富裕,长期的经济压力下,势必影响到他们参与帮助的积极性。
借着这次帮助白内障女婴的机会,旺姆和珍拉向院长连浩讲述了若巴志愿者团队运行两年多时间以来目前存在的困惑,希望给予帮助。尽管若巴志愿者团队已经多次带着眼疾患者前往这家医院就医,但他们的医生护士还是第一次了解到若巴志愿者团队的感人事迹。于是,连浩院长把旺姆和珍拉带到了医院的公益事业部,并指示相关负责人拿出帮助若巴志愿者团队的具体方案。
根据旺姆和珍拉陈述的情况,院方表示,今后,若巴志愿者队员在每一次帮助来蓉治疗眼科疾病的藏区患者,所产生的交通费用、探视小礼品(如鲜花、水果等)费用、若巴志愿者团队开展公益活动所需的开支,均由医院承担;如遇特别困难的患者,医院还将协助若巴志愿者团队申请特困补助。若巴志愿者队员获知这一喜讯后,无不欢呼雀跃。他们说,若巴志愿者行走在帮助别人的路上两年多来,第一次得到了来自社会给予若巴的帮助,而这种帮助不仅是物质的保障,更是精神层面的鼓舞。
学新闻专业的珍拉说,若巴就是帮助,帮助是给予,帮助更有收获。若巴志愿者团队获得了许许多多患者家属的认可,获得了很多很多锦旗和赞誉。“我们是一群信念执着的志愿者,我们给来自家乡的乡亲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美丽的成都也给我们存储了一段美丽的人生。”
队长旺姆说,两年后,她也将像她的前任学姐学长一样,学成回到拉萨、回到昌都、或者回到日喀则……建设美丽的西藏。而眼下,她将一如既往地带领若巴,坚定信心,不忘初心,在帮助的路上继续前行。 文/图慧敏
新闻推荐
11月8日,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四川省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和锦江区科学技术协会等联合举行的“2017年,成都市‘走基层\’文化惠民暨环保主题宣传活动”在成都三圣乡红砂村举行。当天,省环境和资源...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