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人类每天的固有行为,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有句名言,“人如果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爱,好好休息”。在吃饱喝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认真思考人生,乐观对待生活。“吃”同样是一种嗜好,可以吃出乐趣,吃出“文化”,董克平的《吃鲜儿》就是一部浓缩食文化的专著。
“北大毕业生里面最懂吃的人。”这是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对董克平的评价。徐小平每次请客前,都会向董克平打电话问去哪里去吃,而他推荐的餐厅与菜谱总能让徐小平和宾客满意。自此,他便有了京城美食界“活地图”的美誉。当年徘徊于未名湖畔的哲学系才子董克平,无心插柳地成为一位美食工作者后,于饮食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吃遍大江南北,相继撰写了《吃货》《口头馋》《食趣儿》等多部著作。
这本《吃鲜儿》,冠以一个“饮馔笔记”的副标题。按词组释义讲,笔记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其形式轻松随性,能窥见作者的心性和见识。董克平的这二十万字的笔记,出炉都是很“新鲜”的,不管身在何处吃饭,也不管吃了什么,喝没喝小酒、多晚才休息,他都会在饭后写一篇洋洋洒洒的笔记,积少成多,时间长了,就汇聚成书了。
著名美食家蔡澜认为,吃是一件简单而风雅的事。读了董克平的美食文,显然能产生这样的感触。他写在成都吃甜水面,“先是甜香,后是麻辣,面条硬硬的很是筋道;细品之下,面条筋道的口感和调味的丰富逐渐显现出来,蒜泥的生辣、芝麻酱的油香、花椒的麻味混合出特殊的香味,吃起来很是过瘾”。他的文字里传递着味道里最直观的感受,色香味有层次地涌动而上,心田上似乎刹那间种满了“毛豆”,搔得你心头痒痒的。
所以,《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吃鲜儿》记录的是“吃喝流水帐”,按照我的理解就能是让人能够看了流口水的“吃喝账”。他写我常吃的扬州盐水鹅,说“外表澄黄油亮、不瘪不塌、壮实饱满、味道咸淡适中;空口尝味不齁人,伴酒下饭也不淡;肉质酥润,香味宜人。所谓浓而不腻,淡而不薄,滋味鲜美,食后齿颊留香”,角度客观、形容精致,远远超越了我品尝时所感受到的美味程度。再看他在贵州毕节吃了一碗牛肉粉后,觉得“肉香,筋糯,肚脆,粉滑,汤鲜”,连吃两碗才算踏实,这样的文字,看着就觉得鲜美可口,让人恨不得生出一双翅膀,立马飞到他的身边,和他一起品美食,听他谈论美食经。
《吃鲜儿》书中配有十余幅彩色绘图,读文赏图,更感人间烟火之美。董克平写书,不在于博名创收,而在于他觉得应有一种使命感,意欲为当代中国烹饪承继传统、不断创新做文字见证。其心良苦,愿其文字能相助中国烹饪走的更高更远。
新闻推荐
画眉9月12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一位遛鸟市民正在遛鸟。八哥鹩哥提笼遛鸟已有数千年文化史,坊间爱好者无数,成都鸟市也在这几十年里兴起、繁盛。由此而来的野生鸟类非法捕捉贩卖,以及非人工养殖...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