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燕
到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多年的愿望。前不久,终于得以成行。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经历过宋、元、明、清多次修复,如今的草堂完整地保留着清代嘉庆年间重建时的格局。
公元759年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举家由陇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天色尚早,游人不多,草堂显得格外静谧。进得草堂,满目皆是青翠葱郁,那一蓬蓬苍楠翠竹为这炎热的日子嵌入了一丝凉意。偶有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伴随着这美妙的天籁之音,行走在草堂由卵石、碎砖铺就的林荫小径,庄严肃穆却又不失古朴典雅的祠宇呈现在眼前。进得大廨,抬眼望去,塑有诗人的铜像,低首捋须,深思苦吟,那身躯犹如一弯残月。从那单薄羸弱的身姿,仿佛看到了诗人一生饱经沧桑、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仿佛更深刻地了解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其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让人嘘唏不已。
我的心情有些沉重,有些压抑,但精神上却得到慰藉。这时,旁边一位白发长须的长者低吟着诗人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虽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但终获得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诗人当时到这里时正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放笔咏怀,尽抒愉悦之情。但诗的结尾仍吐露心中落寞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
步出大廨,跨过一座小木桥,在摇曳的竹荫绿树丛中,闪现出茅屋的屋顶。这是三间低矮的草屋,中间为堂屋,摆放着一张极为简易的木桌,桌上端放着笔墨纸砚;左边是卧室,一张床榻蒙上了厚厚的尘埃。隔着竹篱围栏,我认真地观看着草屋的一切设施,意识竟有些虚空,思绪穿过时光的隧道,仿佛看到了诗人在此生活的情景。时代的不幸,注定了杜甫的命运,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落空。但他的诗作从此却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射出一代河山的风云变幻。风雨飘摇中,却造就了一代诗圣。
从杜甫的诗歌中,不难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人的眼中已不算什么,诗人想得更多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激荡着世人的心灵。
走出草堂,不知为何,思绪却很长时间停留在诗史堂、工部祠、柴门、茅屋等处。
新闻推荐
11月16日,在“智创·未来2017C+移动媒体大会”上达成各项合作。观众举起手机拍照,见证封面与众多伙伴签约。11月16日,中国成都,在封面传媒主办的“智创·未来2017C+移动媒体大会”上传来重磅消息...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