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园(诗人,现居广州)
《被打断的近代化——晚清探隐》黄波/著
冬天适合沉思。此书撷取晚清历史中的真实细节(并不容易,许多跟晚清有关的书立足于野史说个快活而已),避开时代叙事,思考凡人如何自存,以及伟人怎样不得已。
《欧亚皇家狩猎史》托马斯·爱尔森/著
冬天是狩猎的季节。不同的狩猎方式可看出皇家的视野与胸襟,这里包含了地域的广大与知识的渊博。当然,康熙在狩猎时想不到几百年之后,会有作者将他的三个包围圈的战术与成吉思汗的两个包围圈进行对比评点。
《罗曼诺夫皇朝》西蒙·蒙蒂菲奥里/著
这个皇朝与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通过茶叶贸易积聚了金钱、信息与威力,它的故事曲折惊人,值得在冬天阅读。
《迷楼》刘以鬯/著
在这个热火朝天的快节奏都市里,刘以鬯独自写着冷冰冰的现代派小说。
《茶叶之路》艾梅霞/著
艾梅霞是美国人,她在蒙古与中国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从云南到河套地区恰好形成了一张弓,这张“茶文化之弓”将民族、语言、习俗的种种信息射向了全世界。
《看着看着就饿了》指间沙/著
作者写作横跨娱乐与美食,这一次她将二者合二为一。只熟悉两者之一的读者会惊讶她的信息量如此之大,文笔如此之巧妙,以及美食如此贴合人心。
《屡次想起的人》沈大成/著
作者的思维几乎是可触摸的,有一种特别的质感。人物经由她细密地描写,可以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西闪(作家,现居成都)
《增长的本质》 凯萨·伊达尔戈/著
我们的世界观往往是矛盾的,我们看待社会的方式与看待自然的方式截然不同。这本普及性的跨学科作品,有助于弥合我们的世界观。
《邻人》 杨·格罗斯/著
一部直指真相的杰作。作者用细致确凿的材料证明,二战期间杀害波兰犹太人的凶手除了纳粹,还有那些平日里和睦相处的邻居。
《欺骗时间》罗杰·戈斯登/著
衰老与死亡是人类的宿命,千万年来,逃避这一命运的渴求化为了生理学和医学的持久动力。作者注意到了性与衰老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了新颖的建议。
《宣传力》安东尼等/著
如何辨识什么叫心理操纵,如何避免遭人操纵,两位心理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讲出了实话。
《人有人的用处》维纳/著
这本书可以与《增长的本质》相互参详,它们谈的主题一致——在一个偶然的世界里秩序是怎么形成的?
《自恋时代》 简·滕格、基斯·坎贝尔/著
只有在一个越来越缺少真实认同的社会里,自恋才会如此泛滥。
《胁迫之术》克里斯托弗·辛普森/著
这本书谈论的是心理操纵的历史与制度。书中颇多秘辛,让人大为好奇。
《如何观看世界》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
视觉文化研究的简明指南,主要讨论我们的观看之道,包括绘画、摄影、电影、新媒体艺术等。
王威廉(小说家,现居广州)
《鲁迅还在》 阎晶明/著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但,鲁迅也是被误读最多的作家。书中的文字温润平实。作者用绵密的实证细节勾勒着鲁迅的形象,传递着鲁迅的温度,让鲁迅作为日常可亲的人呈现出来。
《福》库切/著
这部与英国传统经典小说《鲁宾逊飘流记》有很强的互文性,有一定的颠覆性。但颠覆的并不出人意料,而是更加情真意切。
《流浪的星星》勒克莱齐奥/著
书中的个人救赎正是历史的救赎:艾莲娜的未婚夫死在中东战场上,受伤与赎罪的心理让她选择离开了耶路撒冷,这个当年给她以活下去希望的地方,她心中并没有因此而产生新的需要报复的仇恨。
《地狱的思想》梅原猛/著
在人间阅历越深,饱受磨砺的我们也许会越来越倾向于相信生是接近地狱,而不是靠近极乐的。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一样,认清自己荒谬的处境,却依然荒谬地活下去,这便是生存的勇气。
《老师的谎言》詹姆斯·洛温/著
历史课,还有其他人文学科,与数学、科学等俗称理科的课程是非常不同的,它们试图告诉学生,国家中的每个人,我们所在的族群、所生活的社会,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个社会的本质与形态是怎样的。但这种告诉,得有一种自我批评与自我反省的精神。
《勇敢的天才》 西恩·卡罗尔/著
“勇敢里面有天才、力量和魔法”,歌德如是说。加缪和莫诺用行动与思想证明了这一点。对于书的扉页所引述的英国作家贝利的格言,我还想在这里再引述一遍,因为它值得终生牢记:“生命的意义在于行动,不在于年岁;在于思想,不在于身体;在于感觉,不在于表盘上的刻度。我们应该按照心脏的搏动计算时间。思考最多、情感最高尚、行动最伟大的人才能将生命发挥到极致。 ”
《全球城市史》 乔尔·科特金/著
科特金将英美的城市革命视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根基,然后反思了日、俄、德等后发工业国在城市实验方面的成败得失,这些国家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城市文化准备不足,包括由城邦制而诞生并光大的民主传统。
黄恽(作家,现居苏州)
《退职夫人自传》潘柳黛/著
潘柳黛是汪伪时期崛起的一位女记者。不幸的是,处在张爱玲、苏青时代,不免逊色。她的自传体小说《退职夫人自传》初版于1949年5月,结构上模仿苏青《续结婚十年》,比较忠实地写自己三十岁前的经历。要了解潘柳黛其人,不可不读。
《柳黛传奇》周文杰/著
这本书是潘柳黛目前唯一的传记。这书花费了很多心力,收集了不少1945年前后小报资料和潘移民澳大利亚后的资料。
《新路》崔万秋/著
崔万秋一直是被文学史忽略的人物,且还戴有“国民党特务”的标记,立在左联的对面,以前给人的印象不佳。其实,他是活跃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媒体的名人,长期主编沪上《大晚报》的文艺副刊《火炬》及影剧副刊《剪影》,与很多现代作家有交集。他的长篇小说《新路》,是《留东外史》现代版本,主要写那个时期留日学生的生活,对于了解三十年代前后的留日学生群体,颇有助益。
《上山上山爱》李敖/著
像大多数文史作者一样,他们写不来小说,却也笃信胡适的“自古成功在尝试”,总要辛苦尝试一番,终于把小说弄成一个“四不像”的什锦拼盘。黄仁宇的《长沙白茉莉》,唐德刚的《战争与爱情》都是这样的东西。当然,没有他们的作品来对比,也不会凸显钱锺书那样的全才。
《还乡》哈代/著
美国的西利尔·白之教授,有论文谈及徐志摩和哈代的交往和徐受哈代的影响,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过去读过哈代很多小说,如《苔丝》《无名的裘德》等,这次选择《还乡》,是想感受一点哈代根深蒂固的悲观主义的,果然,哈代对人生的看法在该小说中袒露无遗。
《荣誉》陆文夫/著
《荣誉》是陆文夫的第一部小说结集,出版在反右之前,是他的幸运。看当年的小说,有点看古董的味道,但也见作者的才华。
《寻找苏慧廉》沈迦/著
如今出书门槛甚低,烂书铺天盖地。这本书却能脱颖而出,确是不易。出版当年,风评甚佳,我也买来一部,欲静下心来拜读,只是至今才看了个开头。好书,会给读书人带来舍不得一气读完的心情,所以不能一气读完的书,基本上是一部好书。我相信这书随着时光荏苒,会留下来继续闪光。
新闻推荐
阔别24年后,王仁才终于和女儿重逢。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王鑫图“昨晚我们聊到(凌晨)一点多,(父亲)还跟家人视频。”11月18日,王仁才的女儿王爱萍告诉澎湃新闻,今天一大早,父亲带着她逛菜市场、茶楼,中...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