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健康龙泉驿走进新时代 华西医联体助推龙泉驿医疗卫生事业新跨越

来源:成都日报 2017-12-27 04:49   https://www.yybnet.net/

舒适的就医环境

家门口的医院有了华西教授

程德云教授带队查房

贺民教授指导手术

“以前到华西看病,从挂号到检查一般需要花费将近1个月,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王牌专家看病,而且不用排长队,真得感谢龙泉驿区委、区政府和华西医院给老百姓办的实事啊!”一位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先生激动地说到。进入新时代,成都市龙泉驿区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西部第一经济强区的基础上,牵手川大华西医院共绘“健康龙泉”建设蓝图,以区一医院为中心积极构建“在线+在位”医联体模式,变“百姓追着服务跑”为“服务围着百姓转”,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医疗卫生工作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强化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区域健康服务实现大跨越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大健康观上升到国家战略, 将深化医改带入新境界。进入新时代,立足成都市“中优”“东进”战略新定位,如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成为龙泉驿区委、区政府的第一要务。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同发展不充分的医疗卫生资源之间的矛盾,龙泉驿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东部健康新城”的号召,持续加大卫生投入,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全额投资十余亿元按照区域医疗救治中心定位和三级医院标准重新修建了一所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区一医院,而这只是龙泉驿众多民生工程的一部分。2016年12月31日,新医院正式投运,宣告龙泉驿卫计事业进入新时代。

硬实力大幅提升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他们为新的诊疗环境点赞。但,如何让软实力再提升一个新高度?带着问题,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着眼点,从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和医改要求出发,龙泉驿将目标锁定为全国顶尖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过反复磋商,仔细研究,最终与川大华西医院签订了紧密医联体战略合作协议,政府出资金、华西出资源、医院建平台,“三位一体”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医联体模式正式形成。川大华西医院通过派驻管理团队、学科主任、特聘专家以及网络远程联合看诊等“在位+在线”的方式将优质资源下沉,让龙泉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2017年2月24日,华西管理团队入驻区一医院;9月7日,华西派驻5名高级专家担任区一医院学科主任;日前,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学科联盟等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

携手全国顶级医院把华西专家请到群众家门口

今年9月,一条好消息传遍龙泉驿:按照龙泉驿区人民政府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深化合作办医工作安排,华西医院选派了五名学科专家到区一医院担任学科主任,负责牵头学科建设,其中包括呼吸内科程德云教授、骨科周宗科教授、神经外科贺民教授、心脏内科付华教授和普外科陈心足教授。这些教授们均在业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拥有众多的头衔,比如程德云教授担任了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宗科教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民教授担任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脑血管病专业学组组长等等。不仅如此,今年11月,区一医院再次从华西医院聘请到了来自神内、耳鼻喉、放射和超声四个领域的顶尖教授担任特聘专家。这些大咖都是陈德才院长结合龙泉驿特色和医院实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特聘成功的国内顶级专家。

了解医疗卫生行业的都知道,这些专家在业内都是“大咖”级人物,在华西医院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请到他们确实不容易。根据医疗实际需要,他们将定期在区一医院开展专科门诊、业务查房、疑难会诊、手术指导、技术培训、科研指导、专家义诊等各种工作,“付华教授的水平没话说,能把他请到区一医院来当学科主任,这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曾找他看过病的张大妈说,以前到华西医院去找他看病,会花费很长时间,上了年纪的人更是很不方便,“这下对了,在家门口医院就能看华西专家,这对我们患者来说就是一种福利!”

家门口看华西专家的福利,来源于龙泉驿区委区政府的努力和川大华西医院的重视。这一年多以来,以李为民院长、张伟书记为首的川大华西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多次关怀龙泉驿医联体建设,他们希望通过华西的努力让龙泉驿老百姓在当地就能享受到与华西本部一样的“同质化”服务。李正赤常务副书记、万学红常务副院长、黄勇常务副院长先后亲临区一医院指导工作,希望通过华西-龙泉驿的共同努力将龙泉驿建设成为区域医联体的示范及典型。在不到一年的合作中,华西—龙泉驿医院医联体建设顺利推进,三级医院现场评审获得专家团队的高度评价,门急诊量和住院病人数量高速增长,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李为民院长表示,下一步双方还将在建设重点特色专科、提升医院的运营能力以及构建龙泉驿本地特色的分级诊疗体系等方面共同努力,为医疗卫生事业“东进”书写更加美好的篇章。

今年2月24日,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冠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华西医院派驻超强管理团队,包括1名院长,2名副院长。陈德才任院长负责医院人财物等全方位的工作,并重点抓学科建设;马莉副院长主要负责质量控制和项目管理;任海副院长主要负责医院运营和信息化建设。

借力“华西模式” 稳步推进医院内涵建设

早在去年12月30日,医院就迎来了一次“乔迁之喜”,在龙泉驿区四大班子的全力推动与支持下,医院整体顺利搬迁,并在12月31日正式投运。新医院门诊大厅面积宽敞、环境幽雅,病区各类生活配套设施齐全,让人感觉宾至如归。更重要的是,新医院逐步新增了核磁共振(MRI)、血管造影机(DSA)、全自动生化检查流水线等先进设备,为各种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撑。

今年上半年,为方便广大群众就医就诊,医院还先后投放自助设备68台,实现预约、挂号、缴费和报告打印一体化;开通微信公众号,实现诊前、诊中、诊后服务一体化;在病区率先创新性开展“财务小管家”服务,实现住院服务与病区结算一体化;在门诊区域实施按诊疗区挂号缴费,实现诊疗服务与挂号缴费一体化;成立门诊综合服务部,投放手机加油站、自助储物柜等设施设备,实现综合便民服务一体化……

在挂牌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之后,华西管理团队致力于制度建设,带领全院对各项医院制度、流程、规范进行修订,同时建立了医院质量检查考核专家库,坚持开展医疗质量考核,加强院科两级质控督导,加强质量管理工具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今年6月,医院还整理编写出一套《工作制度汇编》,强调制度化管理和建设在医院和科室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学科建设一直也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华西—龙泉人的共同努力下,今年8月区一医院临床护理专业已经获准成为成都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陈德才院长表示,未来医院在华西专家的引领下,还将涌现出更多的省市级重点专科,同时各个专科联盟、专科疾病的诊治中心也将逐步落户龙泉区一医院,如耳鼻喉联盟、泌尿外科联盟、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等。

除了先进的设施,完善的制度、出色的专科,医院还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自从携手华西医院以来,区一医院管理团队着力于将华西文化融入到龙泉医院,提升医院的整体内涵。如今,华西文化中的精髓“家国情怀,平民情感,休休有容,革故鼎新”,已经深入龙泉医院的人心;“见面叫老师,开口讲学习”逐渐成为医务人员日常相处的座右铭;“厚德精业、求实创新、关怀服务”不断拓展着龙医人为百姓服务的情怀!

下沉优质资源带动医院学科建设全面发展

华西医院选派五名学科专家到龙泉医院担任学科主任,受益最大的除了患者之外,还有医院自身的学科建设。

不久前,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了一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病人在入院后突然昏迷,呼之不应,血压急剧升高,而在此几分钟前,她还能正常说话,进食。当时,医生判断患者可能出现了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这种病死亡率极高,对于神经外科团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经过检查确认后,在手术室、麻醉科的紧密配合下,院方立即对患者行开颅手术。当时已是凌晨时分,危急关头,华西医院派驻龙泉医院的神经外科学科主任贺民教授第一时间赶到手术室参与抢救。经过团队6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后,医生们成功夹闭动脉瘤,清除了颅内血肿,挽救回病人的生命。“能与贺教授一起参与这样的抢救,对于我们的医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对于丰富经验、提高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科室主任陈钫说。

在贺民教授的引荐下,龙泉医院神经外科还加入一项国际性顶级医疗研究合作项目——急性脑出血包括强化降压的组合性管理研究(INTERACT 3期),这是一项针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涉及中国、澳大利亚、智利、巴西等75所大型医院(研究中心)的国际多中心顶级研究项目。区一医院神经外科在历经多轮严格审核后,成为该项目75个全球参与者之一,“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我们将借此机会全力提升自身医疗科研水平。”陈钫说,除此之外,目前科室的每个亚专科都能对接到华西专家,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脑肿瘤疾病、脑脊椎疾病等等,都会有专门的华西专家进行指导,这种合作模式已经形成了无缝对接紧密型的医联体。

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双方的合作还在继续深化,“医疗问题是社会发展中的刚性需求,相信在华西医院优质资源的带动下,龙泉驿区委区政府、医院党政同心,龙泉医院必将为老百姓安居在龙泉,工作在龙泉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保障,必将为龙泉驿区实现更新的突破和发展,为健康龙泉、为成都的东进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院长陈德才教授说。彭毅/文

新闻推荐

国内第一个媒体AI平台 助力成都传媒集团发展 新华社、成都传媒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将在人工智能、打造“熊猫社区”国际传播项目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媒体也需要利用新技术,拥抱新经济,带动自身的发展。在昨日的“第五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新华社“熊猫社区”国际传播项目组...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健康龙泉驿走进新时代 华西医联体助推龙泉驿医疗卫生事业新跨越)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