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本人提供
图片由本人提供
人物
洁尘,本名陈洁,作家,定居成都。著有《华丽转身》《酒红冰蓝》《一朵深渊色》《啤酒和鲈鱼》等随笔集和长篇小说20余部。现为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价值
写了20多年的电影随笔,洁尘新近推出她的电影随笔精选《华丽转身纪念版》,在四卷书中,洁尘以电影为支撑,以才情、睿智、优美的文字,倾诉她对电影艺术、著名电影演员及导演的深深爱慕和眷恋,呈现她对人生、情感、审美等独特别致的思考与释读。
叙述
20年,从粉色写作到蓝色写作
洁尘说,做这套电影随笔精选集的时候,就定了一个原则,文章基本保持原样,但在这个过程中,重读当年写过的文字,很多地方她自己都觉得脸红,觉得读不下去,表达太过分了。
比如《遭遇布莱德皮特》,遭遇他,只在银幕上,只在《燃情岁月》和《情约今生》两部片子里,也看过他的其他作品,看过不少他施施然牵着几任女友出席典礼的镜头或照片,感觉淡漠。他那种貌合神离的魅力,他的魂,都在他出演的且是被我所认同的爱情里。捕捉了魂,对形的要求也就随和了。现在,我等着看他的第三部言情大片。第三次看,再崩溃一次,哭他个死去活来一次。事不过三。然后,跟着布莱德皮特,结束,我和他各自去老,永不纠缠。
这样的文字,现在的洁尘简直生出了“悔其少作”的心。她说,在写作电影随笔的时候还比较年轻,那时也常在女朋友中八卦,激情澎湃,写的时候人是飞的,有年轻的激素支撑着,以我现在的年纪,对文字的克制的要求,那种飞让人蛮脸红的。在重新编辑的过程中,洁尘真的恨不能删掉,知道又不能,最后还是很尴尬很有趣地编完了。
作家对自己写过的文字感到尴尬并不少见,然而读者的想法并不同。洁尘的好朋友、作家王鹤说,重新集中读洁尘这些文字挺感慨,很多年前我们因为是同事走在一起,这些最初写下的文字里有着飞扬的青春,有非常极端的感情表达,现在她从年轻时的锋利绚烂,到文字逐渐沉静,生活也更加节制从容,能够看到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非常珍贵。
文学评论家向荣也专门撰文分析洁尘电影随笔的特点,他称之为两个主角,双重故事——
洁尘的电影随笔,总体上来说,前后写了20多年,这20多年,她从一个女生成长为一个女人,因此她的电影随笔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即青春写作(粉色写作)和中年阶段(蓝色写作)。两个阶段的写作在总体性风格不变(即感性与知性融合互动)的前提下,还是小有变化,主要是后期的随笔,也就是2006年后的随笔,知性内容增加了,话语陈述更沉静,情感抒发更淡定了。另外,由于随笔中“自我”的形象无处不在,所以这四卷本包含了20年人生岁月的电影随笔,其实也可以当成洁尘的准自传,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热爱电影的女生是如何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女作家的,蕴含着她的精神和情感的成长史。开个玩笑,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中发现一个妖娆的女生是如何慢慢变老的。
写作更天然、自然,会好一点
洁尘开始电影随笔写作时,自始至终就明确自己写的不是影评,传达对影片评价的任务在写作过程中逃脱了,她在这个主题里尽情挥洒作家的自由和任性,会因为一部片子的一个片段,一个角色,一个画面,或是某个部分把她打动而展开书写。
洁尘的好朋友何小竹说,洁尘在其电影随笔中,借对电影故事的复述,和对角色(包括演员)的品评,抒发的是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艺术的见解。因此,读洁尘的电影随笔,感觉到电影并非她言说的目的,而是她为自己的言说寻找的一个出口和媒介。所以,在洁尘笔下,“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这样的分类是失效的,甚至“专业人士”眼中的“好电影”和“烂电影”也没有了任何意义。它们(所有电影)只不过是烹饪中的原料,而洁尘要做的是自己的菜。
在这样的任性写作中,洁尘也形成了自己电影随笔最显著的也是最打动读者的风格,用向荣的评论来说,就是知觉、感性与知性交相互动,联袂演绎的生动性,文字中回荡着妖娆的气场——
首先,洁尘对于电影人物和电影故事有一种天赋的直觉能力,也许生活中有这种直觉能力的人不少,但洁尘的优势和强大在于,她还有能力用文字把那种非常感性的直觉表达出来,并且表达得精准到位,妩媚妖娆。这就是普通影迷难以企及的“超能力”了。这样的文字无处不在,只能随举一两例了。比如《谈她,就像谈死》,说的是德国名演员娜塔莎·金斯基。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很久没有见过娜塔莎·金斯基了。我没有想念过她。”这话听上去,哪里是说电影呢,完全是在说她的一个叫金斯基的朋友嘛。第一句话就把自己的主体地位放到文章中去了。接下来,文章描述了金斯基的演艺史和生活史,在描述中又陈述了作者本人的感悟和关切,写得既感性也不乏知性。说到金斯基出演的《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提到金斯基以背部亮相的那个场面,“心里一惊,想这个女人怎么会有这么孤独的背?这样的背任什么样的抚摩也不会温暖起来的。”
这样的话语非常感性,感性到你读此文字时,金斯基那骨感的脊背便浮在眼前,令人有一种伸手相抚的冲动。然而,这句话同时也很知性,是知觉到的一种生命感悟。因为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脊背,那是一个孤独的背,这样的孤独到底有好深沉呢?那是无论如何抚摩也无法温暖的孤独。如此深沉的孤独显然有些形而上的况味了,甚至有一种哲思。所以,她接着说:“有一种女人,她很坚决地背对你,然后,把头微微地侧过来,告诉你,不要靠近她。”
这句话是一种过渡,由一个女人过渡到一类女人,就是那类命运多舛丰富复杂的女人。用当下流行的词汇来说,就是那种高冷傲娇的女人。洁尘用非常感性、生动的画面和造型来表达出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在文章后面表达得更加充分和霸道:“这是一个不能爱的女人——她是迷药的那种隐秘的、雅致的香,嗅了,就进了绝境。”迷药的意象依然很感性,而“不能爱”又很知性,告诉那些登徒子式的男人,娜塔莎这种女人,是鲜花绿草覆盖着的坑,来一个就摔一个,来一双就进去一双。当然我的比喻太通俗了,比不上洁尘的妖娆冷艳。
洁尘也知道,很多人其实更喜欢她早期的一些作品,语言华丽,充满了警句,但她特别强调,把华丽的语言当作追求是不行的,因为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会丧失很多微妙、真挚、朴实、不由自主的东西,这些东西恰巧是写作中最难得的,触碰到这种天然勃发的东西一定要死死攥住,因为太难得了。洁尘说,写作更天然、自然,会好一点。
克制,成为一个很高的美学要求
洁尘电影随笔的写作过程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阶段,就是2001年接了一个高强度的电影随笔专栏,南方都市报的每日专栏,一年里每天交一篇。洁尘说,接的时候很高兴,可以高强度地看电影,写电影,结果也造成了一段倦怠期。也是在这个经历中,洁尘体会到,再迷恋的东西,太多反而会透支,所谓把热爱的人逼成敌人。但过了很多年后再来看,那段时间还是值得感激的,因为电影阅读本身是需要量的,只凭感性,不对电影做一个进一步深入的自我要求,是看不出任何名堂的,电影和所有东西一样,都需要阅读的积累和自我培训,“我的培训方式比较喜欢追踪导演,如果我喜欢某个导演,我会尽可能把他的所有作品看完,和读书习惯一样,一个作家我会看很多东西,然后对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当时就是用专栏这种方式进行了大量的高强度的电影阅读,构成了判断电影的功底,或者说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别人给的,是靠自己积累起来的。”
看电影,写电影随笔的状态伴随了洁尘差不多20年,读者也跟着读了20年,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相遇相伴,成长变化。在2017年11月11日新书出版的首发式上,有一个读者提到,当年自己去英国的时候只带了一本书,就是《华丽转身》,这本书教会了她怎么去看电影,以及一个人看电影是和孤独一样美好的事情,这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现在重新看那些温暖过她的文字,当时怦然心动的感觉又出来了,那种最无助的时候有人了解的感觉又回来了,可以说,洁尘的文字曾是照亮她前程的路灯。
洁尘非常感动于这样的情谊,她说,曾收到过读者来信,意思也是读她的文字可以止疼。作为一个作家,看到这样的表达是很幸福的。
这些年来,洁尘在写作风格上的变化非常明显,由绚烂华丽到沉静内敛,是什么事件促成?洁尘说,不,“人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投射到内心,然后产生内心感知的变化,其实是不知不觉的一个过程。不是有特别的事件而骤然变化。我的生活一直很平稳,这是生命中很惆怅感慨的东西,说句直白的话,就是体内激素水平在下降,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对世界的触感会淡漠。我年轻时是神经特别敏感特别丰富的生命体,触到哪里都会疼,也容易嗨,也容易万劫不复,但随着时间流逝,人的敏感下降,下降后就安全,自我保护的能力也会增加,触发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少,反应也越来越沉稳,这个过程很有意思。现在人到中年,还会慢慢步入老年,生命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有好多老读者交流,说我太克制了,警句消失了,比喻消失了。这都是我刻意的,不喜欢以前那种飞扬的表达了,在书写中间,克制成为一个很高的美学要求。一个生命个体的变化,后来你还会看到这种变化。我作为书写者来经历感受生命的过程,而读者和我一起感受,挺美妙的。”
手记
2017年冬 成都
年初,洁尘开始整理自己的电影随笔集,准备出一套精装纪念版,这个主题跨度17年的写作,虽任性、自由、过瘾,但也稍显凌乱,怎么能有一个线索来串联这个选集,洁尘一筹莫展。
出版电影随笔精选集纪念版的想法是洁尘和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吴鸿在去年一次聊天中触发的。吴鸿是洁尘第一本电影随笔集《华丽转身》的责任编辑,2001年,在当时的图书市场,《华丽转身》以非常新颖的电影随笔方式一下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洁尘说,之前的电影是专家影评和比较专业的呈现,作为影迷角度抒发对电影的热爱,谈电影观感,在当时是比较少的一种写作方式,书出版以后,也为她收获了大量读者。之后很多年里,洁尘又陆续出版了《黑夜里最黑的花》《暗地妖娆》等电影随笔集。在那次聊天中,洁尘愉快地接受了吴鸿把这几年写的电影随笔做精选纪念版的邀请。就当这个工作有条不紊展开的时候,今年夏天,吴鸿在外度假时意外去世。沉痛与悲伤让这套选集的出版一度陷入停顿。
最终,洁尘决定用划分语种的方式,将这个选集进行分类,中国的港台电影《江湖论语》,以及英语种类电影《夏虫语冰》,日韩语种电影《清冽之水》,其他语种电影《颓灿之人》,一共四卷本,封面采用她的先生、艺术家李中茂的油画作品。封面是油画,没用电影海报,也是洁尘一个着意的考虑,因为她一直把她的电影随笔作为文学随笔的一个内容在展开写作,电影作为一个入口,呈现的是文学性的随笔形态,采用油画做封面,也是要在文学和艺术之间进行沟通。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反复打磨,出来后的效果如一件艺术品般精美。
洁尘说,这是给这么多年一直喜欢她的电影随笔读者的礼物,大家一起回忆观看电影的美好时光。但在洁尘内心深处,这套书又有一层更为私人的意义。她在自序中写道:我用这套书来总结和归纳我之前的电影随笔写作,因为之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将离开这种写作方式。我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写电影随笔了。以后再说。
“人生的下坡路开始了。我想说的是,体力、精力、视力有限,选最喜欢的,看仔细点。”
新闻推荐
告别微利时代“十年没涨”的啤酒要涨价了 截至目前,成都零售市场价格暂未调整
慕尼黑啤酒节盛况青春唯爱与啤酒不可辜负!曾记得两三元一瓶的啤酒,陪伴了我们多少青春年华?但这样的好日子可能要结束了,“十年没涨”的啤酒悄然涨价。继无休无止涨价的白酒之后,啤酒也终于按捺不...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