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90年代,颜洪埋头扎进了医学领域。清贫、落后、难有作为,是大部分人对那个时候的学医者最根深蒂固的观念。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外科博士颜洪肩扛着这些质疑和误解,在这条崎岖道路上前行了27年,他不仅是我国烧伤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飞速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他不仅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数以百计烧伤危重病人的生命,更是以自己广博的专业知识,攻克了道道难关,取得了诸多医学界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今,颜洪再度踏上了逐梦之路,只为他心中对医学最崇高的敬意。
◎川江都市报
记者 孙骋 摄影报道
博士档案
姓名:颜洪
年龄:47岁
毕业院校: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工作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外科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烧伤危重救治、瘢痕整形、复杂创面缺损修复与重建再造等方面的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为烧创伤后功能部位缺损整形与修复重建及功能康复、烧创伤后瘢痕治疗、难愈创面处理以及烧伤早期救治与内脏功能保护、烧创伤后代谢营养治疗等。
立志
1
因儿时遭遇让他对学医充满渴望
初见颜洪,是在他的办公室里,一张不大的办公桌上,堆砌着一摞高高的医学杂志和书刊。27年之久的医务工作,似乎并没有消退他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热忱。而他之所以爱上这个职业,皆因儿时那场突如其来的遭遇。
1984年,刚满13岁的颜洪突然觉得胸闷,只要呼吸就会觉得胸部疼痛。那时,中国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都还显得较为单薄,颜洪的父母将其带到医院进行检查,却无法查出颜洪的病因。医生让他进行常规的修养治疗。病情却并没有得到控制。回到家后,颜洪开始持续高烧,剧烈咳嗽,同时伴有强烈的心慌感,当他再度被送往医院时,已经危在旦夕。经过数个小时的手术抢救,他坚强的挺了过来,不过,他却需要忍受4个多月的术后痛楚和无法跳跃玩闹的孤寂。
其实,这次“灾难”的原因并不复杂,“我的主治医生告诉我,是由于胸腔积液引起的肺脓肿。”颜洪道。据了解,胸腔积液早期的治愈难度不大,但是因为诊断上面的差池,导致颜洪的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控制。“正是在那个时候,我萌生了学医的想法。”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往后数十年的生活之中,医学成了他最深的羁绊和热情。
下定决心要学医的颜洪,利用各种空闲时间观览医学方面的书籍,在学习上也从未松懈。在那个高考有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最好的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踏上了医学之旅。
前行
2
本科到博士他从未放松对医学的追求
1990年,颜洪进入了华西医科大学学习,他的校园生活显得比较单调——学习、吃饭、睡觉。他仅有的课余时间,都潜在图书馆里,翻看各类医疗书记。“上大学的时候没时间去想课业以外的东西,我是那种很能坐的人,可能也是和小时候生的那场病有关。”对颜洪而言,扎身于医学书籍之中,了解国内外医疗水平的差距,探寻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就是他最感兴趣的事情。勤奋换来的回报,是大学五年里,30多门功课的成绩都一直名列前茅。
1996年大学毕业,他刚好遇到当时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正在招人。“第三军医大学的烧伤医学在全国都是赫赫有名的,我觉得在那里能学到有用的东西,便去报了名。”颜洪自始至终没有追问过一句关于待遇、条件、平台方面的问题。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当时条件确实挺艰苦,但在那个时候却乐在其中。”颜洪回忆,进入研究所以后,他住的是集体宿舍。宿舍每层楼有两间厕所,夏天洗澡,他就在厕所里打水冲洗;到了冬天,研究所没有热水供应,必须要借助热水棒等工具才能烧水,有些时候实在来不及,他只能就着冷水洗澡。
研究所的工作异常繁忙,每天都需要面对诸多重症患者。即便如此,颜洪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会主动揽活,诸如清创、换药一类的工作,他都亲力亲为。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让他将理论与实践融汇贯通,快速掌握了烧伤救治技能。不仅如此,他为了探寻医学更高的殿堂,开始着手考研的事宜,并且一标中地。
硕士时期,颜洪开始尝试进行烧伤学的基础研究。他的研究课题以临床医学为依据,所有的研究方向都建立在是否能对临床起到帮助的基础之上。这种务实的性格,让他的论文受到许多大型医学杂志的青睐。随后,颜洪攻博成功。
逐梦
3
为学科发展他在酒城再续半生辉煌
在颜洪刚刚拿到博士学位不久,便有国外的研究所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却推掉了邀请,继续在研究所埋头实干,将所学的知识用于临床实践。
白天,颜洪全身心的投入临床工作之中,与各种烧伤的危重患者打交道。到了晚上,颜洪没有休息,而是扎根到实验室之中搞课题研究。当他回过神时,已是凌晨时分。十年如一日的专研,让颜洪在烧伤医学科上有了诸多突破。他研究的课题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且先后主持国家、地方科研项目5项,共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期刊13篇,主/参编专著4部。
行医20余年,颜洪并没有停滞前进的步伐。他辞掉了烧伤研究所的工作,来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领导和我进行过交流,在科研成果如何转化到临床应用上,我们有许多共识。目前,附属医院在科研技术方面的投入很大,但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团队来搭台,我也希望帮助附属医院建立现代医学所需要的科研体系。”颜洪道。
颜洪认为,现在的科研体系应该是从临床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回到临床。“在科研轨迹上,临床和实验室应该是一体的,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应该建立在指向解决临床问题,用于改进临床应用的方向进行。我来附属医院,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和院方努力,构建‘B to B to B’模式,最终建立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型临床科室。”
来到附属医院以后,颜洪便带着科室团队置身公益活动中。9月23日,他同附院整形烧伤科一行参加了“9958乡村儿童筛查义诊救助活动”,为350名疤痕儿童进行了义诊服务。
“儿童是我们的未来,但也是生活中极易受到意外伤害的群体,其在生活烧烫伤中一直占有很高的比例。不仅如此,近年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和流动型的农村孩子,由于生活条件所限以及缺乏有效监护等原因,导致意外伤害发生率高,是困境群体中意外伤害并导致创伤疤痕的主体,其中相当数量的致伤原因是各类烧烫伤,并往往最终导致瘢痕形成。”颜洪认为,此义诊救助活动能够让这些儿童得到专业、有效的治疗,恢复正常的生活,并建立信心。
“附属医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它也承载着整个川滇黔渝结合部4000万人口的医疗职能,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学和科研水平技术再上一个台阶,成为酒城的一张城市名片。”颜洪说。
新闻推荐
全景图片中有27盏红绿灯,还有10盏未入镜。四川成都人常说:“成都西门堵”。城西就有这样一个路口,出城干道与中环路交叉,曾经人车混杂,车行到此就头疼。于是,城建部门来个大手笔,索性在两个路口双跨立交...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