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母亲的孔干饭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01-11 03:19   https://www.yybnet.net/

□讲述人:张翼(成都)

时空是思想沉淀的隧道。离母亲的距离越来越远,见母亲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夜深人静,每每想到满头银发、寡言少语,一天天变老的母亲,她孤寂佝偻的身影就在我眼前反复旋转,鼻子中就有一股莫名的酸楚在漫无边际地汹涌,历历过往,哽咽在喉。

年轻时的母亲,一直以女强人形象示人,虽然目不识丁,但却从不缺乏改造生活的能力。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家三口的一日三餐,是搁在母亲心中的头等大事,让她几乎从年头焦虑到年尾。

母亲体质瘦弱,加之营养不济,我出生没有几天就吸干了她的身体。在柴米油盐都得靠指标供应的时代,对母亲那样的家庭条件和那样的家庭环境,我的口中根本不可能留存奶粉的味道。

母亲就地取材,将红苕淀粉加入热腾腾的开水锅中,不断搅拌、稀释,做成流汁状的糊糊,替代母乳和奶粉。一餐、两餐、三餐,一年、两年、三年,糊糊占据了我全部的饥饿空间。

长此以往,只要我看到无盐无味的糊糊,就像看到白大褂手中的针头,饿了也哭,吃了也哭。

南充的川北凉粉是享誉天府的一绝,母亲做的红苕糊糊其实是改良了凉粉的做法。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南充人,但直到现在都不吃那玩意儿。母亲说,是长年累月的红苕糊糊把我的胃口伤了。

母亲把那个年代农村小孩都会经历的不幸,归罪于自己身上,总觉得亏欠了我。她时常念叨自己身体差,家里穷,一出生就没让我吃饱,我是在哭哭啼啼中过完了襁褓生活。

后来,靠父亲一手漂亮的篾匠活,家境有所好转。在我的印象中,米、面、油、盐不太紧缺,只有吃肉得逢年过节或等上一两个月。

我的童年,一年到头都在菜稀饭、苕稀饭、绿豆稀饭、南瓜稀饭中度过,平日里吃个油挂面,煮个醪糟蛋,蒸个糖馍馍,烤个面瘩瘩,都算是打牙祭。

母亲是巧妇,总是变着花样、想着法子让我吃开心。最让我长记性的,是母亲做的孔干饭。母亲孔的干饭种类繁多,有南瓜孔干饭、红苕孔干饭、青菜孔干饭、萝卜孔干饭,最好吃的,还是腊肉孔干饭。

母亲先把大米和红苕放入锅中小火慢煮。当大米煮至半熟后,捞起一部分沥水备用,再把四季豆、胡萝卜等蔬菜切丁,拌上佐料,放入另一口锅中翻炒入味,覆上已沥干、半熟的大米,垒实、压紧,用筷子插上密实的通气孔,捂上盖子,用文火慢慢烹。待到锅中的孔干饭香溢满屋时,另一口锅中的红苕稀饭也熬好了。

母亲总是以各种理由只吃稀饭,不吃干饭。说是稀饭,因为已捞去了大部分米,其实就是清汤寡水、不见米粒的玻璃汤,几块红苕在汤里清澈地飘荡。母亲节约,她是故意把有限的口粮让给我吃。

母爱无距离、无遮掩,直直白白、零零碎碎地在柴米油盐、锅碗盆瓢的平凡中鲜活,透明得毫无细节。这些年来,我在工作中的一波三折和生活上的自以为是,却把最亲的亲人漠然得难以提及、难以发现,与母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疏远。

我是多吃了母亲的那份口粮长大的。母亲的孔干饭,成了我儿时最深的记忆,也成了我现在最沉的压力。

新闻推荐

福兴街:瓜皮帽子一条街老照片

1927年,成都福兴街街景。(民国版《成都市市政年鉴》)揭秘老成都24老成都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炭炉、手提烘笼、暖手壶是成都人抵御寒冷的几大法宝。除此之外,成都的男人们一到冬天最爱戴的还是...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母亲的孔干饭)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